前幾天去澳門,在悅榕莊的悅榕軒午膳,隨沙嗲串燒附上的主食很有趣,那是一碟驟眼看恍如切片香蕉的物體,細看是腸形白飯的切片,吃起來有一定的「嚼勁」,配上沙嗲醬,香茅味與花生香味在口腔一點點釋放,像吃某種鹹點,與尋常白飯是兩回事。
把相片貼上網誌後,有讀者告訴我,這種飯來自印尼,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十五夜」。原來,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印尼人都會吃這種腸形的飯,把它切片後與蔬菜、肉類、醬汁撈成一堆,是主食、主菜與配菜的大團圓。而一片一片圓形的白飯,狀如天上的滿月,很是應節。
坊間正宗印尼餐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均供應「十五夜」,不管月缺月圓。它們通常被埋沒在一堆食物和汁液中,濕濕的,用筷子夾出來,有從水中撈出月亮的成就感。但是賣相無論如何難以恭維。
我的第一個「十五夜」,卻是主食與主菜分開上的,精緻雅潔,咬下第一口「十五夜」,因口感特別,我把它送進了朋友口中。當時,我們渾然不覺,我們其實分享了一輪圓月。
我以為「十五夜」是將鬆散的白飯按壓成團後製成的,其實不然,它是用蕉葉包裹浸泡後的米,再蒸煮出來的。所以,吃起來,米飯中滲出絲絲蕉葉的清香,怡人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