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零售表現「高處未算高」,4月份零售總額按年再勁升27.7%,大幅高於市場預期的24%。但業界人士指出,如此強勁的增長,有七成是受惠內地自由行來港掃貨,餘下三成則來自通脹,港人基本上是沒有「使多咗」,而且還開始「自行通縮」,為抗通脹而減少購買量。 記者:吳綺慧
鑑於內地同胞的北水仍不斷湧港,零售管理協會大幅調高對全年零售額增長的預測,由原本估計的12%至14%,調升至20%。去年本港零售業銷貨額大幅增長18.3%,是有紀錄以內最暢旺的一年,如業界估今年再升20%的預測最後成真,即打破歷史紀錄。4月份零售業總銷售金額達320億元,按年升27.7%;如單計銷貨量,增長則達21.9%。
零售業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琼表示,無論是內地旅客來港的數量,還是他們的消費水平,都超乎他們原先所預期,「內地人真係買好多嘢,差唔多七成的增長都是來自佢哋,你見升緊30%、40%的零售類別,全是旅客會買的貨品;而主要反映香港人消費的食物、汽車,銷售額都只係跟通脹升,而銷售量仲要係跌咗。」
iPhone、iPad銷量大增
眾多零售類別中,以包括iPhone、iPad在內的雜項耐用消費品表現最好,銷售量大增152%,反映內地客來港掃貨的威力。鞋及其他配件亦錄得42.6%的升幅;珠寶首飾、鐘錶等繼續強勢,增長41%;而服裝、電器及攝影器材等內地客「必買之選」,銷量全都升近30%。
相反,主要反映港人消費力的食品,其銷售量4月已下跌了8%,其中魚、肉類及禽畜等,銷量更大減14%,顯示出在通脹殺到埋身的情況下,市民已開始「勒緊褲頭」,麥瑞琼形容是「煲湯要落少嚿豬肉」。
麥瑞琼認為,由於港人薪酬升幅已經追不上通脹,相信這種「自我通縮」舉動,會由食品逐步蔓延至其他領域,下一個減省購買的類別將是衫褲鞋襪。但由於內地旅客消費已撐起本港零售業,故麥瑞琼估計,本港全年零售增長會再創新高,有可能升逾20%:「我哋真係要諗下,如果有一日內地旅客減少來香港,咁我哋點算。」
本港4月零售銷售分佈
零售類別: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包括iPhone、iPad)
銷貨量變幅:+151.9%
零售類別:鞋及其他配件
銷貨量變幅:+42.6%
零售類別: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
銷貨量變幅:+41.0%
零售類別:服裝
銷貨量變幅:+33.3%
零售類別:電器及攝影器材
銷貨量變幅:+27.9%
零售類別:百貨公司
銷貨量變幅:+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