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低 難枯竭二戰後研核電

成本低 難枯竭
二戰後研核電

德國跟很多西方國家一樣,核能政策隨着經濟環境和輿論民情而改變。
二次大戰之前,多國都爭相投入核研究,鬥快製造原子彈,反應堆都是用來生產核武用的鈈。戰後美國主張發展核技術和平用途,主要是利用核能發電,賣點是不像石化能源那樣快資源枯竭,而且技術成熟後發電成本遠為便宜。

切爾諾貝爾核災減信心

西德在法國佔領軍影響、東德在蘇聯影響下,都走上研究和平使用核能的快車,1960年代兩德各自有第一座核電廠啟用。73至74年石油危機油價狂升,兩德都大力支持發展核能。
80年代石化能源價格便宜,核電廠建造成本又隨監管壓力而升高,令核電吸引力下降。86年切爾諾貝爾核災難,輻射雲擴散到歐洲大部份地區,更令民眾對核電信心大減。
近年石化能源價格再升,俄羅斯2007年一度中斷油氣供應,又要抗全球暖化減碳,再生能源成本效益卻未追得上,核電再受到重視,默克爾於是決定推遲棄核時間表。但在福島核災後,國際重新審視核能安全,除了德國和瑞士逐步棄核能,地震頻仍的意大利和泰國都叫停興建核電廠計劃,馬來西亞望2021年啟用首座核電廠,但現再考慮了。
英國《衞報》

有人在柏林勃蘭登堡門上放核標誌,指核反應堆一個都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