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超市檔商殺出新血路

八方人物:超市檔商殺出新血路

由養鴨養魚到經營超市檔口,再從超市跑去創立點心連鎖店,一位本地農友的曲折人生見證了香港人生活的微妙變化。「超市冇得做o架喇,家陣街市贏番轉頭,而且好多人唔再喺屋企煮飯,個個走晒出街食。」他的點心生意是否成功有待驗證,但港人飲食文化變遷則是不爭事實。
郭誌有今年一口氣在元朗及北區開了4間「志友美食」,主打點心及盅飯。他計劃未來一、兩年內擴充至20間,每間投資100萬元,合共豪擲2,000萬。18元一盅鳳爪排骨飯、15元一碟蜜味叉燒腸,郭誌有稱生意不俗,每間分店每月毛利約3萬元。

街市變靚搶回生意

「我做超市做到意興闌珊!」本身是郭苑漁農場的場主,郭誌有繼承父親家族業務,名下的郭苑養鴨養魚數十年,自己也想不到今天走到這一步。本地漁農界內外受敵,在內,政府甚少扶助農友;在外,即使郭苑把部份農場撤退到內地,仍敵不過廣南行及五豐行。
郭苑也是水產及肉類批發商,90年代,超市集團入侵濕貨市場,向批發商招兵買馬,郭苑在兩大超市集團都設有檔位,一做近廿年。今時不同往日,超市濕貨業務近年江河日下。
有哥說:「超市氣氛冇咗,人流下跌。一方面係因為街市越搞越靚,搶番生意;另方面係家啲人唔鍾意自己煮飯,個個出街食。」他形容,旗下超市檔位生意式微,三年前每個檔位一天生意額可達8萬元,如今跌一半至4萬,「做又得,唔做又得」。

利用自己熟悉食品材料貨源的優勢,郭誌有毅然開設點心店。
陳亮華攝

超市集團過橋抽板

超市集團的經營手法屢受詬病,郭誌有亦批評超市過橋抽板:「當初超市為咗吸引濕貨客,零佣金招攬我哋入去開檔。後來人流大增,超市嘅目標唔同咗,家要收我哋兩成佣金,賺我哋嘅錢。其中一個超市集團仲辣,營業額下跌,就加收我哋佣金補貼,好多檔位都做到心灰意冷。」
「以前寄人籬下,家自己話事。」有哥決定另謀出路,利用自己熟悉食品材料貨源的優勢,開設點心店。各分店都是24小時營業,兼顧夜更司機及酒吧客市場。點心盅飯以茶餐廳形式售賣,價錢比酒樓低,食客又毋須等位。他的最終目標是打入市區白領市場:「好多寫字樓上班族鍾意食點心,但冇時間上酒樓等位。」
自從最低工資法例5月生效之後,飲食界呼天搶地,郭誌有卻在此時大展拳腳,他認為部份行家誇張了最低工資的衝擊:「有啲大集團只不過冇以往賺得咁多,唔甘心,係心態問題。」他說,其實人工僅佔點心店大約四分一開支,遠少於租金及食材支出。
記者 蔡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