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賣地成績理想,加上樓價按月計仍有升幅,有意上車的人不難發現,樓價越來越遠離他們所能負擔的,等待又好像不是味兒。
實在沒有他法,但有較次之選擇,就是往一些樓價較低的市場置業。其背後理念是,就算以較消極角度來看,這最低限度地保障了年長時有自己的居所。而較積極及樂觀的想法是,屆時有關物業的價格,或許足夠在香港換購另一單位。這種「樓換樓」的換法有如Barter(以物易物),以一物業換另一物業。當然,屆時是否換樓亦有選擇。
但是,香港樓價這樣高,哪些較便宜的市場物業能夠追上呢?這當然沒有百分百保證,但誰敢說必定無可能?雖然這並非數年間就可實現的事情,然而,若回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時,說香港樓價比歐美還要貴的人,都必被當成儍子;又或十年前說北京、上海樓價追上本港的,亦未必有太多人相信,但如今則不同了。
有意上車的人若有資金(積蓄)50萬元,又假設其收入相稱,大約可買價值160萬元的物業,多數為二手居屋和較偏遠兼面積細小的私人屋苑單位,面積一般由300至600方呎左右。當中,不少是一房或兩房設計,較適合單身、新婚或一孩家庭,但未必能滿足所有置業人士要求。
港人內地置業趨普遍
近年,港人往內地置業已很普遍。據非正式統計,用相同金額通常在內地可買到較大的單位。以相若的小戶型單位作比較,內地物業若非地點較優勝,便是價格較低,二手亦較一手的相宜。當然,當中並未計算交易涉及的費用、稅項等,也沒有考慮借貸手續及利率(與香港比較)的差距,以及租金收入等。
理想的做法是在其他市場置業,盡量少借貸以達收支平衡(以租金應付按揭供款、管理費等),使租樓的你在替人供樓同時,亦有人替你供樓。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