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有發通告還擊 斥報告內容失實藍籌首見 利豐、瑞銀駁火

罕有發通告還擊 斥報告內容失實
藍籌首見 利豐、瑞銀駁火

【本報訊】近日遭投資者狠沽的藍籌股利豐(494),昨日極罕有地發表澄清公告,向日前出報告唱淡該公司的歐資大行瑞銀隔空開火!雙方主要爭論的觀點,是瑞銀認為在新會計制度下,利豐新收購的項目表現若不達標、收購代價可獲得調整時,反而可為集團帶來豐厚的非現金賬面收益。
記者:吳綺慧、石永樂

利豐認為瑞銀在論述這事情上,有4大不準確的地方。但據悉,瑞銀內部對利豐的批評並不同意,不排除會有進一步的反擊舉動。
上市公司出通告高調反擊證券商,這做法相當罕見,以藍籌股來說更屬首次。雖然利豐力陳其觀點,但瑞銀報告的威力未減,利豐繼周四急瀉5%後,昨日早段再下挫7%,午後跌幅收窄,收報16.2元,仍跌2.6%。本報昨日致電撰寫該利豐報告的瑞銀消費品行業分析員梁裕昌,他對利豐的公告拒絕置評;而瑞銀發言人則在截稿前仍未回覆。

基金經理收唱淡備忘

不過,昨日有基金經理收到由瑞銀發出沒有署名的電郵備忘,繼續唱淡利豐的基本面:「相信大部份人都已知道利豐『那件事』(THEstory),那些不相信會計處理觀點的人,這裏可再給你們另一些看法。」備忘中強調利豐現時估值非常高昂,而該行日前大削其目標價45%至「震撼價」9元,就很大部份是由於利豐的經營開支正大幅攀升。
有基金界人士透露,瑞銀內部認為利豐的批評有斷章取義之嫌,他們報告中所陳述的基本上正確,只是利豐用了另一個角度去演繹。
有證券界人士稱,利豐與瑞銀關係向來正常,縱使瑞銀自去年中歐債危機惡化時,已長期建議「沽售」利豐,但利豐亦不會因而對該行抱有偏見:「利豐一向唔care分析員講啲乜嘢,你捧佢上天又好,sell佢落地底都好,佢都係唔理你,唔會特別見多你幾次。」
其實瑞銀主要是關注利豐近年在進行收購時,較多採用根據盈利表現來分期支付收購代價的協議(earn-out),在新會計制度下,這些尚未支付的代價,會以「負債」方式來入賬,如最後收購回來的項目表現不濟,利豐毋須支付那筆金額,這「負債」就會回撥至集團損益表上,列為非現金的盈利。

業界指瑞銀用字冒險

有外資分析員就指出,瑞銀這說法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他在撰寫報告時可能用字較冒險,令人覺得他在暗示「利豐刻意或有能力做靚盤數」,而當中又有一些事實寫錯了,才觸動到利豐的神經。「我覺得用會計入賬呢一點來講利豐的盈利被扭曲,好似有點小題大做,因為上市公司不嬲有好多非現金公平值變動,我哋計估值時都會自動扣晒,只計核心盈利。」但該分析員都認同瑞銀的說法,利豐的基本因素在轉差,尤其是集團未來會減少進行收購,才令市場降低其估值。
至於瑞銀報告中提到,「即使收購業務所產生的預期收益現值低於商譽價值,有關商譽仍不須進行減值。」香港會計師公會理事丁偉銓認為是瑞銀理解錯誤,他估計瑞銀的報告主要想指出在新的會計準則下,利豐的盈利可能會出現變化,但他指這說法有欠全面。

利豐逐點反駁瑞銀觀點

1)
瑞銀:在新會計制度下,當利豐新收購的項目表現不達標、購入代價獲得調整時,集團毋須再多支付的金額,將可撥回至損益表上作為盈利,而確認的商譽不須要接受減值測試。
利豐:陳述是錯誤的。商譽在每年有減值迹象出現時,都要進行減值測試。

2)
瑞銀:利豐採納新會計準則,容許集團把毋須額外支付的收購代價轉換為盈利。
利豐:陳述有誤導成份。會計準則不允許管理層酌情將額外的收購代價轉換為盈利,如代價的公平值有變動,是需要在損益表中反映出來,但這是集團必須硬性應用的準則,採納與否並非為管理層的酌情選擇。

3)
瑞銀:利和被收購後的首兩個月錄得500萬美元虧損。
利豐:陳述不正確。利和被收購後兩個月,為利豐帶來500萬美元的除稅前溢利,報告所說的500萬美元虧損,其實是利和的物流業務在收購後的核心經營業績,不代表利和的整體表現。

4)
瑞銀:估計利豐在2011/12/13年度,可分別有5億元/15億元/25億元的原本應付收購代價,最後轉化為盈利。
利豐:截至現時為止,利豐沒發現任何狀況改變而需要撥回可能要支持的收購代價,不理解瑞銀的估算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