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遊人帶來歡樂的海洋公園背後原來也有陰影,過去五年園內共有2,876宗動物死亡,即平均每天都有1.5頭動物死去,大部份是魚類。死去的動物中,有一至兩成屬非自然死亡,包括疾病、意外、動物之間互相攻擊等。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署理局長蘇錦樑昨書面回覆議員提問時表示,海洋公園的動物品種達394種,總數超過6,700頭。2006年至2010年共有2,876宗動物死亡,其中最多是海洋魚類,佔六成半,其次是淡水魚類,佔近兩成。
淡水魚生命周期短
其中淡水魚死亡率最高,其中幾年高達三至五成。海洋魚類其中幾年死亡率亦高達兩至三成。主因是引入了生命周期較短的魚類,及供應商提供的魚類質素欠佳。哺乳動物及鳥類亦有個別年份死亡率超過一成。蘇錦樑表示,園內動物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屬自然,但一至兩成死亡個案屬非自然,原因包括疾病、意外、動物之間互相攻擊等。
海洋公園發言人解釋,淡水魚死亡率高主要是魚的生命周期短,2006年有182條「刺[!8BB9][!8BBA]」小型熱帶魚死亡,這類魚自然生命周期只有二至三年。2007年,共170條光管魚及神仙魚死亡,牠們生命周期較短,已飼養了一年,屬自然耗損。死亡哺乳動物包括水獺、海豹和海獅,部份屬自然死亡,部份是因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