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所醫:安老院發揮過渡功能

老友所醫:安老院發揮過渡功能

回望過去,數十年前安老院服務的需求,並不像現時般大,當時長者入住安老院的原因,亦以「家庭」的問題居多,例如寓所環境太擠逼、或是家人常與長者出現磨擦糾紛等。
本港的人口老化問題已持續多年,現時本港安老院的宿位,亦已達7.5萬多個(公私營合計),入住率約八成,當中佔長者人口約6.7%。
部份安老院的軟硬件配套齊全,更聘有註冊護士及職業治療師等,為身體有毛病的長者提供緊密照顧。然而,相信不少長者始終盼望,可以回到家中安享晚年。近年一些安老院所發揮的「過渡功能」,便更顯得重要。

接受復康療程後回家

所謂的過渡功能,是指部份因身體健康出問題(如中風、骨折以至老年癡呆症等)而需入院治療的長者,如家人對照顧這類長者有困難,但又希望他們能在病情受控後回家養老,醫生可安排社工轉介這班長者在出院後,在一些具相關配套的安老院入住,並訂立目標,讓長者在接受為期數個月至一年的緊密復康療程及訓練後,最終能回到家中。
這個過渡性概念,其實在某些國家已應用了好些日子。長者們有了「我要回家」這個目標,都願意積極配合指示接受復康訓練,堅毅精神令人感動。
撰文:香港老人科醫學會老人科專科醫生許鷗思
學會網址︰ http://www.hkgerisoc.org
隔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