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至今,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已經七度訪華,但每一次都是「非正式訪問」,而江澤民兩度訪朝、胡錦濤一次訪朝,都冠以「正式友好訪問」,規格相差甚遠。這不是金正日不想享有北京的禮炮、紅地毯歡迎儀式,而是他每次訪華,都有太多見不得光的事幹。不過,外界多認為金正日要向中國的改革開放取經,恐怕是一廂情願,事實是北京學習北韓還要多些。
增安全保障 避傳媒追蹤
中國外交部的資料顯示,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主政時,自1953年至1991年曾11次訪華,其中也只有四次為正式訪問,其餘為友好訪問或非正式訪問。金氏父子之所以願意降低被歡迎規格,是要規避國際外交禮儀中正式訪問須公開行程的慣例,既可以增加安全的保障,又可以避開傳媒的追蹤,保持同中國領導人會談的靈活性。
中、朝兩國政治、經濟實力懸殊,金氏父子訪華,每每是有求於北京。金正日主政後自2000年首次訪華開始,次次都透過中國官方傳媒,表達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興趣和讚賞,外界因此對北韓的改革開放也寄予期望,但11年過去,北韓的經濟改革進程,堪比中國的政改,幾乎是原地踏步。南韓《朝鮮日報》昨日引述專家指出,金正日表現出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興趣,無非是為了爭取北京的經濟合作與援助,「實則有言無行」。
反而,胡錦濤主政後,在意識形態管制方面,大有向北韓取經之意。早在2002年,胡錦濤就在中宣部的報告上批示:「管理意識形態,我們要學習古巴和朝鮮。朝鮮經濟雖然遇到暫時困難,但是政治上是一貫正確的。」去年5月,新華社報道,金正日訪華時,「胡錦濤積極評價朝鮮為維護穩定、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所採取的積極舉措」。政治上一貫正確、輿論上沒有不和諧聲音的北韓,或許真的成了胡錦濤眼中的模範生,成了視穩定為壓倒一切任務的北京的榜樣。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