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心太軟 - 高慧然

中式心太軟 - 高慧然

奶黃包不是我杯茶,但是,流沙奶黃包是另一回事!見到熱辣辣的包上桌,第一件事是把筷子丟在一邊,直接伸出手去,然後,小心翼翼撕開一道口子。這個撕的動作,極講究技巧,要輕,還要慢,你會看到鮮黃色的軟心如火山熔岩般汩汩升騰。我用對付小籠包的方法對付流沙包,眯起雙眼,輕輕吸吮,極盡溫柔之能事。
不愛吃甜食的我,遇上這個中式心太軟,就無招架之力了。好的奶黃包,流出來的「沙」,果真是有「沙」的質感的,那是鹹蛋黃碎屑,部分溶化成油,與奶黃融為一體,部分呈細沙狀,強化口感的多樣與複雜性。鹹蛋黃不但為甜點帶來特殊香味,更削弱了甜度,連吃兩個也不會膩。
只是,跟西式心太軟一樣,這個中式心太軟同樣易製不易精,很多酒樓都能吃到,但往往都不好吃,不是心太硬便是心太乾,恍如愛枯竭。要是不幸,人生第一個吃到的流沙奶黃包「漏」而不流,就像一場失敗的初戀,讓人再難鼓起勇氣去愛。
我吃過最好吃的流沙奶黃包是新星酒樓的,打破了「平嘢冇好」的定律。後來,介紹給我的六位女友吃,一打包上桌,瞬間清籠,嚷嚷要減肥的那位更連吃兩個。
有讀者告訴我元朗某酒樓標明「不流不收錢」,也有人說銅鑼灣廣場某間酒樓的出品也不錯。有機會得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