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局積極推動「德育及國民教育」作必修科,不只是教育界對提案有所疑慮,社會的反對聲音亦此起彼落。護航者除赤裸裸的洗腦論外,亦有人堅持高呼「批判思考」在新設的科目中有存在空間。事實上國民教育一旦推行,又能否如此完美?
早有學者指出,師生是否愛國,用甚麼方式愛國,應由個人自行選擇。事實上學校組織屬高度官僚化結構,自校本條例實行,權力下放以後,校方高層權力幾乎無可制衡。誠然,不少辦學團體對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有所堅持,可是為求向辦學團體表明心迹,更多領導層傾向對屬下以至學生灌輸指定的價值觀。東涌便曾有學校藉「教師專業發展」為名,脅迫教師參與「撐政改」遊行,否則須向校長解釋。事件最後雖不了了之,但當時如有國民教育的話,校長的「愛國心」早已順理成章,成為全校師生唯一的價值與道德標準了。
把課程審訂權還給教師
所謂「君好紫,滿朝皆紫」,為了每年順利續約,教師自當習慣採用組織中的道德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政治取向。廿三條也好,支持六四鎮壓也好,規訓自會代替命令,讓教師成為自己的審查者,「自願」為體現國民責任感作指定表態。而學生連是否修讀國民教育也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面對須「大聲說出︰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等要求,更沒有說不的權利。
如果因為「洗腦」是國際慣例而要支持的話,那麼對待「小班教學」、「成立教師公會」等議而不決二十多年的議題,教育局又應否與國際接軌?反正上位者總是指教師是「專業團體」,能在舉校表忠的狀況下保持批判,也能在每周六十小時的高強度勞動下兼顧自編教材、性教育、校園驗毒等無償工作,那倒不如先把課程審訂的專業自主權歸還給前線教師們,才再研究怎樣「精忠報國」吧。
奕曦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