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說,中國工資5,000人民幣,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6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還是小夏利,北京自駕到廣州,1,400元過橋費,買套房200萬元,北京五環外;美國工資5,000美金,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還大寶馬,自駕美國東西海岸,140美元,至於200萬美元,可以買下一個湖區。
數字可能有小浮動,但比例是鐵定的。到了美國,最讓我感到吃驚的一個消費現象就是,國內的那些所謂名牌產品,陳列在淮海路的櫥窗裏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在美國的百貨店裏卻給扔得低三下四邋裏邋遢,跟地攤貨沒區別。以前衞慧寫《上海寶貝》,幫CK內褲做廣告,搞得CK成了小資圖騰,跑到美國一看,CK內褲也就我們一次性內褲的價格。所以,我特別不明白的一點是,所有這些CK、KC、CKC都是MadeinChina,可憑甚麼在本土,我們反而要用二到二十倍的美國市場價來購買這些內衣外褲?
我一直不明白,直到電影《觀音山》出場。
《觀音山》很有可圈可點的地方,李玉是好導演,張艾嘉是好演員,范冰冰成長為范爺,可算國內最有前途的女明星,可是,《觀音山》畢竟是文藝小片啊。關於文藝片,可以解釋一下,因為我沒有去電影院看《觀音山》的條件,在網上看的,畫面晃得厲害,所以開始半小時,我一直以為這是因為在線質量問題,可是,後來感覺到這晃還挺有段落意識,我一下領悟到,這是文藝片的手勢,借此表達青春躁動生命不安吧。不過,也許是因為我自己年紀大了,看到這種晃鏡頭,就想起我們小時候外婆常說的一句話:半瓶醋才晃發晃發。
當然,中國電影能做到半瓶醋,已經功德無量,比起《趙氏孤兒》,《觀音山》絕對是山,李玉絕對能給陳凱歌上思想品德課。可有意思的是,這樣一部文藝片,其宣傳模式完全是張藝謀式的,從范冰冰豪言「票房過億」到全劇組大中國奔走,加上路牌廣告,加上眼球新聞,加上無數的小道和出位的舉措,《觀音山》突然成了一部史無前例的大文藝小片。
在大片的圍城裏,我沒力氣反對文藝片用商業片的模式營銷,事實上,看了《觀音山》的營銷路徑,我還挺感動。當年《小武》要能這樣營銷,中國電影的面貌是否能更樂觀點?可這裏的問題是,為甚麼耗資不大的文藝片必須得消耗如此巨大的有形或無形的營銷資本?
說到底,這是因為,隨着大片成為電影的別名,中國電影已經被拖入奢侈品的產業結構,那麼,奢侈品的營銷就必須是奢侈的。而把中國越來越多的產業拖入奢侈品的結構,一向是華盛頓和華爾街的策略,起勁配合的,開始是名牌產品,然後是當代藝術,然後就日常生活了,直到我們吃的米比美國貴,喝的水比美國貴,直到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被轉基因,而美國人呢,只要印印美鈔,就能舒舒服服享受我們的勞動和資源,還不用打掃後院,因為他們很爽,沒有產業垃圾,儘管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這樣使用能源,我們需要五個半地球。
在這個意義上,要不要營銷文藝片真的成了哈姆雷特的問題,營銷,中國電影全體被和諧,《觀音山》前後改動是例子,張艾嘉出場的戲全部被刪,這還不算壞例子;不營銷,文藝片沒有院線,也是死路。愁腸百結,但我還是願意沿用贊比亞總統對於轉基因的立場:餓死也不吃轉基因糧食,畢竟,我們不是只活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