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國策扶持水泥股看俏

德智論衡:國策扶持水泥股看俏

今年內地樓市其中一個重要的結構性變化,是中央將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中國計劃在2015年前新建3600萬套保障性住房,計劃對投資有深遠的啟示,德盛安聯成員公司RCM認為,這個項目對中國持續增長的意義重大,因為貧富懸殊差距日益擴大,威脅社會穩定。然而,這與其他不少「善意」政策一樣,知易行難。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人大會議上提出,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就是從供求上解決房地產市場存在的問題,除了棚戶區改造外,主要有公租房和廉租房。中央提出今年建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明年再建1000萬套,今後5年累計建設3600萬套。
計劃於年內新建的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建築成本將高達1萬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近3%(假設土地費用全免)。中央政府將提供補助,或令成本降低15%至20%,但餘下資金仍需由地方政府籌措。其中部份住房將撥作「經濟適用房」,可供銷售,故項目可自行融資;但多數(可能佔大部份)住房將以「租貸房」形式租予低收入工人,因此需由地方政府出資興建,對銀行造成一個潛在的問題。
假設銀行最終批出整個項目建築成本一半的貸款,意味銀行體系在未來5年須承擔約3.5%國家服務類貸款。除非收取市值租金,否則建築成本(每平方米2000元人民幣)的回報將無法趕上現時約6厘的借貸利率。因此,投資者難免質疑銀行的中期盈利能力、資產質素和資金需要。

小型發展商或遭淘汰

就私人物業發展商而言,有關消息並非全然負面。一些未能提供優質產品或財政狀況欠穩健的小型發展商,由於「經濟適用房」的替代效應、客戶群集中(抑制多個物業擁有權的宏調措施將持續)以及加息等機會,或令其被迫退出市場;反之,上市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或借機上升。若國有發展商獲邀參與建造保障性住房,需注意其邊際利潤。
物料業已受惠於這個政策。在供應緊絀的情況下(當局關閉效率欠佳及高污染的廠房,加上預期市場期望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增加),水泥股估值被大幅重估。由於預期市場上更多私人環節供應會被迫退出市場,故我們將更專注於供應面分析。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