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打消耗殲滅戰,高價搶舖,大量增加人手,催谷電視,傳媒報章鋪天蓋地廣告宣傳攻勢,而從業員及代理行數量就是歷史新高。經營代理行成本上漲,邊際利潤下跌。政府高調呼籲市民置業要審慎考慮入市,因為今年5月香港大部份地區樓價已經超越97年,二手成交量勢必萎縮,對比去年首4個月之成交53,667宗,今年首4個月的成交47,185宗下跌13%,在這環境下,究竟香港地產代理從業員在僧多粥少下點搵食呢?
根據PROPERTY.HK地產網專業數據資料庫提供,全港約有109萬個私人住宅,去年約有16萬宗住宅買賣成交個案,流通率約為15%,去年無SSD(附加印花稅),只要cover到成本,有錢賺時,同一個單位賣出多次不足為奇,至於去年活躍物業市場炒家約佔2%(今年炒家全部消失),即是去年約有3,000個單位被炒賣,以16萬宗數成交量,比例不算嚴重,現在計算經紀搵食指數:以活躍於行業持牌全職Sales約28,000名(全港持牌代理約31,895名),若以每名平均分成計算,每名從業員全年約有5.7宗買賣成交個案(未計算租務成交),但地產代理行內有2/8定律,意思即是2成從業員搶佔全港8成成交,餘下8成從業員去瓜分餘下2成全港成交,大部份的代理行都會有以上金字塔式歸邊情況出現,可以話地產經紀貧富懸殊情況非常嚴重。不過2/8定律在不同代理行及不同區域又會有一些變化。以筆者擔任公關的香港專業地產顧問商會會員為例,2/8定律就不適用。經過調查,中型代理行約3/7至5/5定律,意思即是從業員搵食指數高少許,Sales收入財富分佈比較平均,所以讀者們會發覺,大行Sales經常面目全非,員工流失率,一般會比中小型代理行流失率為高。
現時市況上周賣地成績理想,麵粉貴過麵包,樓價升得急,業主過份睇好,有勇氣入市買家已經唔多,好多時代理在佣金方面都會作出讓步,尤其是中型行做街坊生意收少點佣好過無生意,得失街坊熟客,而大行文化肯減佣的空間好少,中小行的佣金議價空間相對比較大,樓市兩極化,有人睇好有人睇淡,筆者作為地產代理沒有水晶球,市民要買樓最緊要自己有實際需要及自己可以負擔得起風險,首期多於三成便可行。
Email: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