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監管機構年多前已發現供股沽空漏洞,其玩法是在供股股東獲分配股份,未正式轉入戶口前,便已先行在市場沽售,甚至早於供股股份可供買賣兩日前便沽貨,即沽貨後T+2將未能提供股份交收。然而,根據規例,中央結算要對未能於T+2完成的交收作強制性補購,由於供股價折讓大及股份數量多,到供股股份正式買賣當天,股價幾乎肯定下跌,因此沽貨者可從中賺取差價獲利。
以太平洋實業(767)為例,下周三供股股份始正式買賣,但昨日成交股數達22.2億股,相當於供股股份總數八成,令人懷疑大部份供股股東已預早沽售股份。昨日其股價急跌45%,收報12.2仙,但較供股價8仙仍高52.5%。據悉,雖然這種屬變相沽空活動,但是否非法暫無定論,因供股股東雖然供股股份未到手,但是實益持有股份,法理上可能不算非法沽空,不過卻影響市場公平性。
監管機構研堵截
消息人士指,監管機構已留意上述情況,發現主要集中於大比例及大折讓供股,例如1供20或以上,但集資額不多,「其實這些公司可以按較小比例及折讓提出供股,仍可獲得相若集資額」,因此有理由懷疑這些供股活動另有動機,監管機構將研究如何堵塞漏洞。港交所(388)發言人拒絕就太平洋實業股價波動問題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