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變相定期賣地,雖然驟眼上次數增加,但事實上每次賣地的新增供應只涉100、200伙,對紓緩供應緊張並無實質效用。加上地皮接連創天價,上車客離上車路越來越遠。
一幅又一幅天價地皮出現,即使是限呎地亦擺明無料到,發展商有備以來。如限呎地不限價賣,維持高地價政策,發展商變身快過政府,照樣興建精品豪宅,貴買貴賣。加上內地資金湧入香港,多了這條大水喉,發展商賣樓更有恃無恐,大可在內地吸水。
發展商投地貴買貴賣
樓價200萬元的一手盤已不復再,即使二手樓亦買少見少。若樓價在可見的將來跌不下來,上車盤將在香港消失,接下來便是一批內地大款入侵各大屋苑,上車客要搬回老家居住。若因為居住問題,使一眾年輕人對香港失去歸屬感,留港不如離港,在其他地方發展自己的家,香港的競爭力隨時消失。
雖說「不住半山,可住慈雲山」,但連公屋亦被搶高,樓市漸脫離現實。不過,因租金獲得支持,泡沫雖則形成,樓價下跌空間甚微;欲等下次跌浪才入市者,隨時等到頸都長。
筆者支持有限度復建居屋,來紓緩上車客的壓力。事實上,每年1.5萬個公屋新供應,可解決低下階層的住屋問題,但為數10萬戶以上的分支家庭和超過入息上限的中產人士,更需要政府的照顧。僅得5000伙的置安心計劃,實在難以解決上車困難的問題。
特首在立法會答問會上,強調現時的房屋政策是經過多次經濟周期而定下,「置安心」是優化的居屋計劃。現時的房屋政策是要照顧基層市民需要,要預留足夠土地興建公屋。政府對房策錯配的事實仍然死不認錯,定期推地只是照顧發展商的利益,讓他們興建豪宅,未能對症下藥令普羅市民享受到經濟繁榮的成果,反而繼續為發展商打工。
劉兆昌
http://www.HKLa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