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康城:郭利斯馬基向法國電影致敬

我在康城:郭利斯馬基向法國電影致敬

歐洲現代電影大師當中,芬蘭怪傑郭利斯馬基(AkiKaurismaki)有絕對獨特的個人風格。他的新作《LeHavre》再次提醒我們,拍電影其實不用大堆頭、大明星、大場面,只要有好劇本,言之有物,就可以感動觀眾,就可以成為經典。郭利斯馬基已經是簡約主義的典範,簡樸而真實的佈景、道具、人物,三幾個主要演員,就可以成就一齣精釆的作品。
明顯地,郭利斯馬基藉本片向當代法國電影人致敬。戲中人物,無獨有偶,都是法國電影人的名字,男主角Marcel,女角之一是Arletty,剛好今年馬西卡內(MarcelCarne)導演的《天上人間》(LesEnfantsduParadis)的190分鐘修復版在康城首映,而女演員的名字就叫Arletty。
另外,片中的黑人兒童叫Idrissa,前法屬殖民地布吉納法索,就有電影導演叫IdrissaOuedrago。至於重案組探長的名字叫莫內(法國印象派大師Monet),你就知道他一定是好人。由法國老牌導演兼演員皮亞愛泰斯(PierreEtaix)客串的醫生叫Becker,當然是向已故著名法國導演JacquesBecker致意。
本片以法國北部海港海牙作背景,依然是郭利斯馬基一貫關心的低下階層的生活寫照。但他今次反映的是困擾歐洲多國的難民問題,因此郭氏除了沿用他木口木面的原班人馬,還加入了非洲人和亞洲人的角色。看本片時,不禁聯想到香港影壇以前常見的粵語倫理文藝片,描寫小市民鄰里守望相助的美德,往往令人非常感動。郭氏對草根階層生活越來越困頓的喟嘆,在溫情暖意和高度幽默感的筆觸下,具見作者的誠意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本片的劇本、對白尤其精釆,我希望郭氏今年會是金棕櫚獎的得主。
撰文:黃國兆
(資深影評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