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品的確有誠實和不誠實的分別。BertrandBonello的《HouseofTolerance》,就是一齣眼高手低而又不誠實的電影。同樣是法國電影,它跟之前提過的參賽片《Polisse》有許多相近之處,前者寫警察,後者寫妓女,而兩者都是群戲,都是「散點透視」,起初鬆鬆散散,但前者逼出劇力,後者到將近結尾時,仍是一盤散沙。
論題材,二十世紀初的妓院當然有生意眼,亦有拍成一部「作品」的潛質。靚衫、靚人、靚景,還有不時裸露的女性胴體,但BertrandBonello可能不知自己想拍甚麼,現在的製成品,有點像介紹妓女生涯的紀錄片,空有美麗的包裝,既無深度的內涵,亦無娛樂觀眾的能力。這樣古典的題材,還用上分割畫面,看起來像電視片,多浪費。這樣的爛片可以在康城競賽,許多落選者「死唔眼閉」。
至於丹麥導演拉斯馮特利雅(LarsVonTrier),狀態稍為回勇。他是另一位康城常客,但自從2000年以《黑暗中的舞者》奪得金棕櫚大獎之後,一連四、五齣作品都令人提不起勁。從《憂鬱星球》(Melancholia)看來,馮特利雅絕對不是希治閣那種導演。希治閣說他的真正創作階段是在劇本,劇本決定了一切,拍攝時只是執行指令。但馮特利雅則好像到電影完成了,仍然有許多不能肯定的地方。
影片分成「Justine」和「Claire」兩章,也因此像是兩齣不同的電影。Claire和Justine是兩姐妹,Claire穩定成熟,凡事喜歡預先籌劃;Justine相對地不成熟,率性而為。第一章寫Claire和丈夫為Justine安排豪華婚宴,帶出家族成員間許多問題和心結。但說真的,許多地方都語焉不詳,令人摸不着頭腦。反而是第二章,一個比地球大十倍的行星要撞向地球了,Claire跟丈夫、兒子,以及妹妹Justine怎樣去面對馬上要來臨的地球末日呢?馮特利雅一向悲觀,我還是喜歡樂觀的郭利斯馬基。
撰文:黃國兆
(資深影評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