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製排水系統醫青光眼不會閉塞 配合捐贈眼白防感染

矽製排水系統醫青光眼
不會閉塞 配合捐贈眼白防感染

【本報訊】青光眼病人因眼部前房水不正常積聚導致眼壓過高,利用儀器將前房水排走成為治療關鍵。本港眼科近年引入新技術,於青光眼病人的角膜與眼白間,植入以矽(silicon)製成、直徑少於一毫米的導管,將積聚的前房水排到微型儲水器內,病情較輕者可恢復正常視力,病情嚴重者則可停止視力退化。
記者:陳凱迎

本港約有2%人口受青光眼困擾,常見於50至60歲發病,眼部受傷、遺傳、深近視和糖尿病等均是成因。香港眼科醫院副顧問醫生梁裕龍解釋,患者眼部前房水不正常積聚,眼壓上升,壓死視覺神經細胞,視野由左右兩邊開始收窄。

引流到儲水器減眼壓

為解決眼壓過高的問題,醫學界傳統會利用病人自身組織製成微細導管植入眼內,排走積聚的前房水,但一成病人會於植入5至10年後導管閉塞,梁裕龍形容:「好似釘耳窿咁,幾年後埋咗口。」
本港眼科近年引入以矽製造的導管,在病人眼白和角膜間僅數毫米大的傷口將導管植入前房,把前房水引流到同樣以矽製成的迷你儲水器內,儲水器藏在眼球上方,所儲的前房水會由附近血管吸收,如此病人眼壓會回復正常,病情較輕者可恢復原有視力,嚴重者也可停止視力減退。
梁裕龍解釋,矽造的導管直徑少於1毫米,對病人身體來說是外來物,不會如傳統以人體組織製造的導管般輕易埋口及閉塞。以香港眼科醫院為例,現時每月會為三、四名青光眼病人植入新引入的導管,暫未見有嚴重副作用。
梁裕龍續說,醫生現時更可從捐贈的眼角膜中,取出角膜周邊的眼白組織,如貼膠布般覆蓋於植入導管的位置,以減低導管外露引致的感染風險;捐贈的角膜部份仍可繼續移植給另一病人。
病人若已植入人體組織製造的導管,梁裕龍不建議更換新導管,因手術有麻醉風險;但如果病人植入一條導管後前房水仍然過多,則可考慮在眼球下方多植入一條導管連儲水器,以改善病情。
【領航醫療系列一,此系列報道以嶄新治療科技為主,逢周五刊出】

導管從角膜旁的小傷口植入前房,將前房水引流到儲水器,獲捐贈的眼白可減少導管外露引致的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香港眼科醫院副顧問醫生梁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