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炎夏已至,無論到海灘暢泳或參加戶外活動,也應戴上防紫外光的眼鏡保護視力。有眼科醫生指,年老退化是患上白內障的主因,但近年每月有3至4名40至50歲患者,須接受白內障手術,較10年前每月僅一宗個案大增。
記者:陳凱迎
本港每7名65歲以上長者中,便有一人曾接受白內障手術。眼科專科醫生周國安表示,眼部晶體隨年紀增長退化,是導致白內障的主因,其他成因包括使用過量類固醇藥物、糖尿病、紫外光過度照射及深近視等。
眼科專科醫生梁大成表示,透過手術以人工晶體代替變得混濁的舊晶體,是根治白內障的唯一方法。他發現近年接受白內障手術的40至50歲患者越來越多,每月平均有三、四宗。
常用電腦也有關
梁說,這些患者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很多時因工作關係經常要用電腦,故視力稍有影響,便會求醫及進行治療;他估計,因滑雪、行山及打高爾夫球等經常要暴曬的活動越來越普及,懷疑因此令年輕人的眼部晶體長期受紫外光侵害,增加提早患上白內障的風險。
白內障關注聯盟上月電話訪問503名市民,發現受訪者普遍對白內障治療認識不足,例如逾五成人不知道只要感到視力受影響,已可接受白內障手術,另有33.8%受訪者不知道白內障手術並不一定要留院進行。
梁大成指,現時在公立醫院或私營醫療機構主流的白內障手術名為「超聲波乳化術」,屬微創手術,醫生會於患者眼部開一個2至3毫米大切口,利用超聲波儀器將患者的晶體乳化成液體並吸出,再放入可摺叠的人工晶體,病人接受手術後可即日出院;部份病人可透過不同人工晶體,一併矯正近視、遠視或散光等問題。
威爾斯親王醫院眼科顧問醫生兼白內障關注聯盟委員楊樂旼指,視力模糊、視物失去鮮艷度、遠視或近視度數經常轉變等,均是白內障常見病徵;市民倘須長期暴曬,便應佩戴具防紫外光功能的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