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EO一席話》
【本報訊】滙豐控股(005)前大班浦偉士(WilliamPurves),87年接任滙豐銀行主席後,將該行由地區銀行打造成國際大行,開展滙豐的盛世;可惜03年初集團錯誤併購滙豐融資,在金融海嘯中遭受重創。剛完成「策略日」展述的新任行政總裁歐智華(StuartGulliver),直言希望令滙豐「已失落」的優秀價值重現,回復浦偉士年代滙豐廣受投資者及市場高度尊崇(highregardandesteem)、被視為成功銀行典範,以及員工引以自豪的傳奇。 記者:劉美儀
歐智華相信,隨着管理層釐訂的目標逐步兌現,股價自然會在市場調高投資評級後作出正面回應;不過,滙控是市值超過1900億美元(約1.48萬億港元)的「超級郵輪」,並非像細價股般,股價大幅波動,故2至3年的達標時間是務實而合理的安排,今後他亦會定期向市場交代進度,並有意每年舉辦策略日。
無意自居 浦偉士第二
03年初,滙控斥歷來最巨金額收購滙融後,發展焦點由成長的腹地亞洲移向美國,加上中資大型商業銀行崛起,歐智華指出,集團在北美拖累及市場湧現新競爭者的環境中,耗損掙扎,過去10年,滙控股價低位浮沉,以英鎊計介乎6至7鎊水平(港幣計則受滙率影響,波幅較大),股價表現反映昔日市場視為最成功優秀銀行的滙控,已欠缺認同,現在是時候向外界展示集團未來的策略部署,以及訂下實踐指標的路線圖。
數周前曾與浦偉士私下會面的歐智華,對這位滙豐「神級巨擘」(iconicmodel)由衷敬佩,但他強調,自己從來「無意以浦偉士第二自居」,彼此性格作風亦各有不同,他亦絕不是以恢復浦大班年代的滙豐經營模式作為目標。
現代銀行業已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發展南轅北轍,歐智華指「昔日的模式今日行不通」,這點浦偉士亦認同;歐智華相信,作為集團舵手,其責任不在於重複舊有營運模式,而是重建滙豐多年來在投資市場中,享譽的優秀價值及尊崇地位,無論從業務質素、品牌價值、管理文化,以至股價表現,都是成功的銀行。
舵手責任 非重複舊有模式
昔日力拒季度業績公佈的滙控,上周首次公佈季度財務摘要,歐智華解釋,更頻密披露,並非要令股價更波動,相反是令股價表現更反映實況及穩健,縮窄投資界因為資料不足的估算與集團實際表現的落差而令股價波動,特別是業績公佈前後的顯著上落。
他指出,目前環球金融市場及地緣政治瞬息萬變,若像以往3月份公佈全年業績後,到5月份的中期經營狀況參考聲明卻缺乏任何具體數據,市場便要在5個月後的半年度業績公佈時,才掌握到滙控的實況和所受影響,追補差距的活動反而會令股價更波動。
季度公佈 不會令政策短視
被問及季度公佈會否令管理層釐訂政策流於短視,他不以為然,指集團將舉行的股東大會,將議決把高層員工一定比例的酬金,以股票發放方式作為長期激勵機制,當中規定員工在正常退休時才能沽貨,相信有助維護集團長遠發展,保持穩健作風。
歐智華訪問內容摘要
‧希望令滙豐回復浦偉士年代廣受投資者高度尊崇、被視為成功銀行典範,及員工引以自豪的傳奇
‧無意以浦偉士第二自居,亦不以恢復浦大班年代的滙豐經營模式為目標
‧集團舵手應該是那裏有問題就往那裏去,現時北美及歐洲市場「出事」,自然要花不少時間處理
‧與其在港「巡舖」,不如返總行交易室,炒番兩轉最熟手的Dollar/Yen(美元兌日圓交易),幫集團賺錢更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