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與西方貿易不平衡的問題上,要達到平衡,看來仍然遙遙無期。從二○○五年至二○○八年,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順差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一,與歐洲國家的貿易順差更翻了一番。二○○九年後貿易順差的增加速度開始下降。二○一○年,中國與美國和歐洲的貿易順差分別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和十六。
這些貿易順差主要產生於各東亞國家。日本、韓國和其他地方的跨國公司將精密的零部件載運至中國進行組裝,然後再次出口到發達國家。中國海關總署將這種貿易類型稱作「加工型」貿易。二○一○年中國在加工型貿易上的全球順差總計達三千二百二十億美元。
雖然在加工型貿易上沒有出現再平衡,但在「普通型」貿易上出現了。普通型出口產品是使用中國的生產要素生產的產品,而普通型進口產品是用於中國市場內部的舶來品。中國的普通型貿易從二○○五年順差三百八十億美元,變為二○一○年逆差四百八十億美元。
歐洲國家(尤其是德國)向中國出口了大量汽車和其他消費品。此外,東亞國家向中國外資企業出口的零部件與生產資料數量日漸增加,而這些企業的產品都投向了中國的國內市場。相比之下,美國普通型產品出口至中國的份額卻下降了,這表明中國普通型貿易獲得平衡的同時,很可能是與美國繼續維持着雙邊貿易的大額順差。因此,東亞與歐洲的企業在日益擴大的中國市場中的受益都超過了美國的企業。
據中國海關統計,二○一○年美國在雙方加工型貿易與普通型貿易的赤字總額達一千八百六十億美元。但這數字低估了雙邊貿易赤字的規模。美國統計資料將中國經香港出口的商品算作來自中國,得出的雙邊貿易赤字額為二千七百三十億美元,比二○○五年的二千零三十億美元大幅上升。
軟着陸是明智選擇
許多研究人員在二○○五年就警告說,美國與東亞的貿易不平衡是不可持續的,並指出這種不平衡受美國的過度消費和東亞國家滙率低估的推動。
自二○○五年以來,美國預算赤字增加的幅度佔GDP的百分之六,而同期中國的外滙儲備增加了二萬億美元。很可能在某個時候投資者將不願繼續以低利率借錢給美國,而此時中國也可能會認為繼續增加外滙儲備是不良投資。在這樣一個時刻,美國的貿易赤字將會縮小。
如果中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不平衡是不可持續的,對決策者而言採取一種貿易平衡的軟着陸政策是明智的選擇。對美方而言,需要認識到政府面臨着預算的束縛。對中方而言,這意味着要將儲備的外滙投向資金短缺的中小企業及急需資金投入的教育、醫療保健和建設居民負擔得起的住房上。
威廉.邵柏克WillemThorbecke
亞洲開發銀行高級研究員
ProjectSyndicate,1995-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