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油價跌不下天然氣突圍 - 貝萊德

萊德有理:油價跌不下天然氣突圍 - 貝萊德

近日芝加哥交易所提高原油產品交易保證金,一度令國際原油期貨下挫,然而石油基本面仍佳,油價瞬即反彈。在油價高企下,天然氣有望突圍而出。
利比亞政治危機持續,市場難以消除對石油供應的憂慮。利比亞日產180萬桶原油,佔全球供應1.6%,雖未算舉足輕重,然而茉莉花革命會否於中東主要產油國蔓延,仍是未知數。而政治風險往往會影響往後數年的石油供應,如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原油產量由每日300萬桶,急跌至翌年的150萬桶,及至1990年才重回300萬桶以上;另蘇聯於1991年解體,原油供應中止多年,直至2005年才回復當年水平。

上游油企盈利看好

在利比亞爆發政治危機前,不少油企打算增加投資,然而局勢持續緊張,油企或縮減資本開支,影響石油供應,支持油價於高位企硬。其實能源周期早於2009年已重展升浪,對油價敏感度高的大型油企前景樂觀,當中從事勘探及生產的上游油企,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油價長期徘徊於100美元一桶的高水平,對天然氣亦有推動作用。在美國、日本及歐洲的低息環境下,美元長線看淡,油價難以大幅下調,不少用家已感吃不消,天然氣便成為了石油的代替品。
從宏觀角度而言,美國的天然氣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轉變。過往,由於天然氣過度開採導致價格偏低,但情況正在改變。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資料顯示,今年5月份天然氣庫存量已低於過去5年平均水平。存量低企,對價格提供了穩固的支持。
自2009年開始,美國的天然氣價格表現未見突出,沒有跟隨其他商品上升,然而當美國的天然氣仍維持於4美元/百萬英熱(MMBtu)之時,日本及英國方面已大幅反彈,升破10美元水平(見圖)。預計短期內美國天然氣價雖無大改變,但歐洲及亞洲的天然氣市場將會蓬勃發展。
總括來說,隨着金融海嘯過去,現正處於另一波能源上升周期。全球各地的石油需求普遍提升,而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剩餘產能已經達頂峯,導致供應緊張。相對於其他貴金屬及農產品,能源價格的升勢仍然較落後,上升潛力不言而喻,值得投資者留意。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