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推出不少壓抑樓價升幅措施,惟整體效果未見顯著。此外,措施只像對實力不足和規模細小的房地產開發商有影響,部份更(被迫)與私募基金合作,實行「我出地,你出錢」;而規模大兼資金充裕的開發商,更定過抬油。
中短期內地樓價或有波動,但長期而言仍是上升居多。有人認為,「城市化」之政策是導致樓價上揚的原因之一,這並非全無道理,但只是中了一半,原因如下:
(一)樓價升只得「城市化」現象不夠
根據資料,內地現時約一半人口為城鎮居民,而目標是在未來十餘年,比例增加至六、七成,即每年平均有約2000萬人進城,若每個家庭、以平均約3個成員計,整體城市便要提供近600萬個居住單位。不少進城的鄉民初期多會先租房,而不是買房,甚至可能只是租住簡陋房間。當然,租房也對樓市起推動作用,如業主遷出舊單位置業,但效益較間接。
城市新移民始終要找到工作才可落地生根,成為當地樓市的支柱。至於從事哪個行業和性質的工作,相信初期多會是一些基層或勞動的職位,很可能和建造基建的工作有關。
亦即是說,城市化初段所需的基建,已可吸納部份進城新移民,令人看起來有好像單靠城市化,已可帶動經濟規模和表現的錯覺。
再看長遠些,某個城市能否持續發展,有賴是否擁有一些「煞食」的行業。若有,其樓市理應會興旺,否則前景堪憂。即是說,一個城市的原住民及新移民,均不能長期靠房地產建築、基建建設,以提升生活質素。
須配合居民收入增加
為何?因為房地產是一個「被衍生出來」的產品及行業,它長遠反映某地的經濟表現,而非真的起帶動作用。有優越條件的城市,自然吸引人亦吸引錢,人們口袋的錢多了,就自然買車買樓。相反,沒有或失去吸引條件的城市,因「搵唔到食」,起了樓也會無人住。
(二)要有足夠賺錢能力配合才行
根據內地人口年齡之分佈,過往數十年的年輕人,現已步入中年、老年,平價勞動人口比例漸小。這表示內地之生產要持續「升呢」,人工亦會上調,加上通貨膨脹現象,部份城市居民收入作三級跳非難事。
收入和樓價走勢關係密切,薪酬上升的同時,要樓價不向上並不容易。短中期而言,只有「城市化」的城鎮,樓市也會看似有前景;但長期來看,有「城市化」兼市民賺錢能力上升的城市,樓市前景才更俏。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