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財政預算案公佈以來,曾蔭權班子民望全線下跌,早前香港大學民意網站公佈特首曾蔭權的反對率升至百分之五十九,是他上任以來最高。長期以來不公平的社會政策,樓價上升,百物騰貴,令香港市民的生活負擔不斷加重;短視的財政預算亦無助解決市民當前困境,香港市民對政府的失望,正正顯示於民意調查之中。
董曾管治如出一轍
回想起○三年,董建華政府一如現時的曾班子,在民意調查之中處於低位。當時沙士橫行威脅市民生命、經濟持續疲弱、高官偷步買車誠信破產、廿三條更倉卒立法,箝制市民的表達自由,最終觸發超過五十萬市民走上街頭,對董建華政府無能管治造成的社會困局說不。結果不但迫使廿三條擱置立法,梁錦松等人問責辭官,更令無力改變社會困局的董建華最後黯然下台。
當日香港人見證了董建華掛冠而去,曾蔭權新官上場。從曾蔭權上任之初,在民意調查中取得七成多的支持度,可見香港人對曾蔭權的期許,寄望曾蔭權能夠為香港帶來一片新氣象。然而六年過去,地產霸權持續侵蝕市民生計、小市民依舊無法分享經濟成果;高官一如梁展文,退休後出任財團高層,使得市民對官員的信任蕩然無存;新一哥曾偉雄上場後,警方對遊行集會更越發打壓,威脅更一如廿三條的雷厲風行。
從董曾二人低效管治的共通點可以看出,由商人治港轉變為公務員治港並不是範式轉移,而只是徹頭徹尾的換湯不換藥,換來的市民對政府管治徹底失望,以及對當下困局無比絕望。政策傾斜、官員失信、惡政抬頭,全非單一事件,所凸顯的官商勾結及官民隔閡,實際上全都指向於政制不民主的核心。只要特首照樣由小圈子委員會選出,政策就只為財團度身訂做,官員亦只向財閥俯首聽命;只要立法會照樣遍佈功能組別,監察施政就只是形同虛設,民眾聲音也只會棄如敝履。
改變現況走上街頭
而建制內的小修小補並不能解決不民主政制的危害,當日董建華的高官問責制無法使官員有效問責,是市民敢於走上街頭,才迫使官員負責下台。同樣在今時今日,即使曾蔭權引入政治委任制度,但整個團隊的組成只是拉雜成軍,是曾蔭權與各方既得勢力妥協的結果。最近劉吳惠蘭局長因病請辭,政府內部竟然無視副局長存在,為繼任人選費煞思量,團隊之間的互不信任溢於大眾眼前。
「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當下民意低潮,癥結在於政府無能應對社會問題。為爭取民主政制,為拒絕無能管治,香港市民必須一如○三七一走上街頭,以民眾的力量達致社會的真正改變。
范國威
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