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就算我冇錢買掃把,只要街坊買畀我,我都會繼續掃落去!」10年來在珠海每天義務打掃山徑的八旬香港老翁周展文,是街坊眼中的大好人。有如此閒情,別人總以為周伯生活無憂,實情是,他就如無數告老還鄉的香港長者一樣,在內地通脹加劇下積蓄近乎耗盡,卻未能領取香港福利,最終可能要賣屋套現,才能繼續生活、繼續行善。
記者:陳達浩 黃偉民
周伯已80歲,原籍中山,1958年偷渡到澳門,翌年到香港謀生。他早年以駕「白牌車」維生,至1987年行業式微,轉行到北角鴻日大廈當看更及清潔工,2000年起因右盆骨退化而行動不便,70歲帶着20萬元積蓄回到珠海與妻兒團聚及養老。
兩名兒子均無業
周伯於1981年經媒人介紹在珠海南屏娶妻,妻子現年63歲,夫婦育有兩名分別25歲及28歲的兒子,一家居於六、七百呎自置單位,屋內陳設簡陋,兩名兒子均無業,妻子間中在附近擺地攤賣菜幫補家計。
周伯昨向本報記者說,打掃山徑用的掃帚都是自己出錢買的,10年前8元人民幣一把,現已漲至24元;近年通脹加劇,當年帶着的積蓄只用剩3,000元。他在港已無居所,每年只回港數次,到東區醫院覆診,每次均不能久留,因受制於社署的離境限制,沒資格領取綜援及生果金。
周伯表示,05年曾欲向社署申請傷殘津貼及生果金等,但都無結果,稍後會回港寄住親友家中,再嘗試申請社署援助,若仍不成功,就可能要變賣住所:「食得幾耐得幾耐啦!兄弟姊妹照顧自己都有問題,點幫我呢?」
周伯的義行獲得街坊讚賞,他憶述10年前某天到住所附近的濂泉洞風景區遊逛,見山徑上有很多枯葉及垃圾沒人打掃,出於「幫吓街坊」的心態,找來掃帚打掃山徑,結果一掃就是10年。外表看來只有60餘歲的周伯聲如洪鐘,但走路時一拐一拐。他每朝5時便「開工」,早上7時半回家稍休。近年山徑旁建了一道登山樓梯,他午後再去掃樓梯兩小時,至下午4時才「收工」。他一年只會「例休」兩天,就是年初一及初二,其餘日子如非打風下暴雨就必開工。記者所見,經周伯打掃的山徑非常整潔。
掃到盆骨都好番
行善不問回報,但周伯的善行卻有意外收穫,「每日勞動,身體好咗,盆骨都有改善,家連柺杖都唔使用,個人有鬥心,支持我一直掃落去」。若然最後連掃帚也沒錢買怎辦?他說:「只要街坊買畀我,我都會繼續掃落去,到我行唔郁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