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立醫院爆發醫生逃亡潮,方道生是少數工作30多年仍留任的醫生。與方道生同樣是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的藍明權,轉投私營市場前是威爾斯親王醫院外科學系顧問醫生。他坦言公院工作有不少掣肘,在私院工作較自由,引入新技術及儀器較公院快。私營市場不愁沒客源,收入較公院多。
公院「開會講完唔做」
方道生任職腦神經外科部門主管約20年,雖然曾想過離職,但最後打消念頭。藍明權表示,部門主管可控制的範圍較大,能配合自己的理念運作,較易達到自己的目標。他離職前只是顧問醫生,工作有不少掣肘,又不能改變官僚制度,「開會會講好多偉大計劃,但講完唔做」,感到未能發揮所長,故約04年決定向外闖。
他同意在私營市場不像公院有團隊支援,「好多嘢要自己諗」;若私家病人手術後出現併發症,對醫生有壓力。但在私營市場較自由,引入新技術及儀器較快,「喺醫管局要寫申請書,等每年預算,又未必係你醫院做」。
全港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中,只有約25%在私營市場工作;因私營市場的腦外科手術昂貴,故大部份手術在公院進行;私院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主要做神經痛及痛症等,做奇難雜症較少。「世界會轉,自己都轉,睇病人需要乜嘢嚟發展。」在私營市場不會「冇生意」,他現時的收入較以前在公院每月約20萬元更多。他聽聞有主力做腦科手術的醫生是「星球醫生」,即每星期收入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