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否認,活地阿倫不再粉墨登場、夫子自道,他的作品就回復了早期的魅力。由英國取景的《迷失決勝分》,到西班牙取景的《情迷巴塞隆拿》,以至法國取景的《情迷午夜巴黎》,喋喋不休的髒老頭不再出現,由年輕俊偉的演員代為現身說法,他老人家舒服之餘,觀眾亦看得舒暢。愛情仍然是主菜,但黃金時期的巴黎文藝沙龍雖是配菜,但味道比主菜更為濃厚芳香。
一個美國作家偕未婚妻,以及未來外父外母來到巴黎,他跟眾人很早便出現種種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最要命的是未婚妻剛好碰到一對夫妻好友,男的在她心目中是博學多才的高級知識分子。一個女人如果不斷提醒她的男人,他在「才學」和「錢財」兩方面都有所欠缺,那二人分手是遲早的事。這樣一個充滿自卑感的作家,正正是活地阿倫經常在電影中描繪的帶有自傳成份的角色。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對貌合神離的情侶,開始各行各路,女的去跳舞,男的深夜躑躅街頭。午夜時分,一輛古董轎車路過,車上男女招呼他上車繼續喝酒,然後車子來到一個令人覺得有意思的地方,他在那裏碰到美國作家費茲傑羅。觀眾以為是他的意識流或做夢而已,後來才知曉是時光倒流,是timetravel,是中國政府明令禁止的題材。慘矣!龐大的中國市場就此泡湯。
關於作家的電影多得很,但從未見過像本片般向巴黎最美好的年代,以至這樣多文學家和藝術家,作出致敬和高度景仰。男主角後來又碰到他崇拜的作家海明威、艾略特等等,還有畫家畢加索、達利、高庚、莫迪里亞尼、高克多,導演布紐爾等等。片中主角或其他人提到的名家還包括莫內、喬哀斯、福克納、馬克吐溫、普魯斯特等等,就差沒有喬治奧威爾,他在巴黎的日子很艱苦的。要是前面提到的名字你只聽過三、四位,那這個片子對你來說可能就會悶。我不敢肯定片中的愛情線可以支撐全片的趣味,但我認為活地阿倫着實欠了一點「火」。
撰文:黃國兆(資深影評人、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