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前嶺南書院)雖遷往屯門優美廣闊的校園已超過15年,不過,在校園細小、資源匱乏的東半山司徒拔道舊校舍,曾度過青葱歲月的「舊嶺南人」坦言,當年的校園環境孕育了他們「奮前莫畏難」的精神,對舊校舍終避不過灰飛的命運,過往的足迹,惟有永印心坎。
嶺南書院由在港復校至今已逾40年,其間培育了不少才俊精英,社民連主席陶君行(阿陶)也是嶺南人之一。86年入讀嶺南書院的阿陶表示,印象最深刻是當年全體師生在書院前面的小廣場上舉行大集會,爭取書院升格大學,體驗「你對現狀不滿嘅時候,我哋係會有Struggle(抗爭),透過集體力量去改變一啲命運」。
不過,他感慨地說,政府不應只從經濟角度出發,賣地賺錢。該處現存的建築物如大禮堂及設施等,可留予嶺南小學或中學使用,毋須浪費,惜現在一切也徒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