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日直擊》【本報訊】金融海嘯後滙豐控股(005)首次重訂策略再上路,強調3年內削減25億至35億美元(約195億至273億港元)成本開支外,最大變化是,集團今後不會再在「任何市場任何品種及任何客戶群」,作出同一水平的資源投放及發展力度,對於沒有經營規模及賺錢效益的零售銀行市場,將大幅撤出,未來只集中18個市場經營。
記者劉美儀倫敦專電
滙控會將零售銀行業務訂為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模式(RBWM),爭取高端財富管理客戶,而集團增長骨幹(DNA)會以商業銀行(CMB)、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GBM)業務拉動,令成本對收入比率在2013年降到48%至52%的目標,同時使巴塞爾協定III對資本比率的影響規範在120點子水平。
成本對收入冀降至48%
行政總裁歐智華(StuartGulliver)承認,集團面對成本問題,過去數年成本增加30億美元,惟這筆成本卻沒有在盈利反映出來,因此必須加快和深化改革,方能掌握機遇,但強調集團並非縮減業務規模,而是為資本創造空間。集團亦沒有籌集新資本計劃。
滙控的節流計劃分四大範疇,分別是在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及商業銀行業務推行一致的業務模式、重整及簡化環球業務架構、重整業務流程及簡化資訊科技服務架構。
整體上,滙控在全球有業務的國家覆蓋點,仍會保持逾80個國家,繼續保持全球網絡連貫的優勢。集團在全球染指零售銀行業務的市場達61個國家,但能提供重要盈利的只有約15個,他說當中最具壓倒優勢的是英國及香港,因此集團會根據所訂5大準則(如是否有戰略規模、成本支出等),汰弱留強,如俄羅斯便不再經營零售業務,至於尚有哪些市場撤出則無進一步透露。
不排除員工總數減
集團全球員工逾29.6萬人,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經營市場大幅縮減,他不排除員工總數最終會減少,惟現時沒有具體數字,加上員工流失率每年平均達10至15%,自然流失會吸收部份職位削減,若業務出售予第3方,員工亦可能續聘。
過去幾年,集團每年耗費在資訊科技支出達50億至60億美元,歐智華表示,以GBM為例,很多資訊軟件都透過第三方購買,不一定要由本身自行研發。
他並無列出日後財富管理或其他業務的盈利佔比分佈,但GBM會維持目前相若稅前盈利佔比三至四成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