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畫殉葬 燒出連珠洞斷兩截

焚畫殉葬 燒出連珠洞斷兩截

《富春山居圖》何以被萬眾矚目?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許洪流昨表示:首先,元代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成熟期,對後代明清山水畫主流影響非常大;其次,元代的黃公望本身成就很大,《富春山居圖》是他最經典的一幅代表畫作,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作品並不多,後世有藝術家將此畫同王羲之的《蘭亭序》相提並論,因此這件作品無論是它本身的藝術價值,還是歷史珍稀程度,都十分巨大。此外,這件作品引起許多人關注,還在於它所描繪的場景,讓人產生一種可居可遊的感覺。

遊富春江即興作畫

黃公望為元代著名畫家,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1347年,時為文人的他對朝廷重武輕文大感心灰意冷,78歲的他與同行的師兄無用師踏足浙江的富春江,受當地山水吸引,為師兄鋪開紙卷、着手作畫,無用師並成為該畫作《富春山居圖》的首位藏主。

乾隆假畫當真迹

其後,畫卷幾度易手,輾轉落在明末清初收藏家、酷愛收藏到不願做官的吳洪裕手上。吳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在其姪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受到重創:起首一段已燒去,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並且斷成兩截。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亦開始兩部份截然不同的經歷。
乾隆年間,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愛不釋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圖》進入清宮。前者稱子明卷是後人偽造;後者是無用師卷,這才是黃公望的真迹。但乾隆認定子明卷為真,並在假畫上加蓋玉璽,並和大臣在留白處賦詩題詞,將真迹當贗品處理。
直到近代學者翻案,認為是乾隆搞錯了,從而保住了一個完整的無用師卷。1933年,日軍攻入山海關,國民政府決定轉移故宮博物院的珍藏,無用師卷先後被運到多個地方,至1948年底被運到台灣,一直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反之,剩山圖隨時代轉變,長期湮沒無聞,再面世是1938年,落在上海收藏家吳湖帆手中。中共建政後,在浙江博物館任職的名書法家沙孟海得知其在吳的手中,請出多位名家助陣,終說服吳於1956年割愛,將它保存在浙江博物館。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