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主辦的「香港書獎」22本去年年度好書揭盅,不但選書,還在選賢。17位「得道」評審與22本「通識秘笈」互相成全,勁似文化界直選。我老闆選中年輕貌美的八十後,記者不自覺成了拉票先鋒,過癮死啦!
記者:馮敏兒
攝影:陳盛臣
Model:Rudy
35個快樂的抗爭
電影《打擂台》口號﹕「一係唔打,要打就一定要贏!」大概可以成為《八十後運動——香港新青年革命》作者林匡正在全港「我最喜愛年度好書」直選中的口號,雖然佢無話過要拉票!林匡正今年28歲,是八十後,洋洋八萬字的著作,35個八十後被訪者和個人分析,直指去年的八十後反高鐵運動。他在爺爺與公公之間的國共之爭中長大,「我7歲就要家人投票民建聯,因為很喜歡他們實幹地為人民服務,但在03年的反23條,我看清他們愛黨愛前途多於愛國愛港!」他認同保育皇后碼頭、反高鐵的抗爭。書中他除了訪問周澄、陳巧文、掟書男、老味男、葉寶琳、梁穎禮等激進派,也訪問了青年民建聯副主席張思晉等建制派,其中對衝入立法會的金鷹,他更從誤解變成欣賞。他現在是OurTV網台節目《唔啱講到啱》主持,新書《香港崩壞》(或叫香港摺埋)將在今年書展面世。《八十後運動》印了1,500本,賣得不錯,記者找遍二樓書店都話賣晒。
老師書單當秘笈
一邊寫一邊笑,記者可能患了精神病,但一點不介意,因為年年在書獎入圍得獎的次文化堂堂主彭志銘,都話著名學者洪清田有精神病,記者當然願意癲埋一份。反正世上一切評審標準都會帶來爭議,精神分裂古已有之,根本無法達成終極共識。第四屆「香港書獎」的17位評審是:沈旭暉、洪清田、胡燕青、馬家輝、陳雲、陳漢森、許子東、張秉權、黃子程、黃嫣梨、雷鼎鳴、葉輝、鄧樹榮、潘毅、謝安、羅乃萱和羅淑君。他們從公開提名的329本去年本地出版的中文圖書中選教材,但大家不要以為22名單有助市場促銷,彭志銘話﹕「幫助有限,書獎炒熱的也不過兩星期熱度。其實這是一份給平時唔睇書的老師們的通識書名單。《高潔的靈魂》是政治正確,內地出唔到的禁書;《地產霸權》不算好書;《別想擺脫書》又是外語繙譯;《中國影帝溫家寶》都有份,當然就是要取得各方平衡!」其實大會選書是有分類的,從童趣到歷史都兼顧,也無可厚非,香港書獎其實是新高中的通識課程的貼士,不過七十後文化人鄧小樺就很失望﹕「葉蔭聰的《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竟然不入,那比《八十後運動》更深入,書獎竟沒有反映如此有價值的本土保育文獻!」
評審拉票
對於在在需要文化品味導航的一代,17位評審人人德高望重,但最重要是他們有時間、精力、誠信(佢哋自己至知),睇齊329本書才選出最愛,不過評選結果卻可以「不由個人意志決定」。例如沈旭暉的最愛就一本不入,蠻可憐呢,不過他表示內地出不了的書,例如《高潔的靈魂》香港出版市場有責任,《大工地上》有學術研究又面對大眾,都是好書。小童群益會總幹事羅淑君女士推薦又入選的《我的家在紫禁城》老少咸宜,有後宮秘史冷知識,可以刺激年輕人對歷史的興趣。「香港學」教父洪清田最愛入選其五﹕「《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和黃震遐的《醫說樂韻》都是世界級的,音樂、醫學背後都科學呢,還有《地產霸權》、《八十後運動》和《練乙錚文集V》。」浸大歷史學系教授黃嫣梨說東華三院故事《善與人同》讓她勁感動,她與洪清田、黃子程一樣,也推《劉以鬯與香港現代主義》。」黃子程亦選《雙程路》和《張愛玲私語錄》。張秉權選《大工地上》、《善與人同》,前者的中國農民工是決定中國未來的重要力量,後者是香港人的歷史。」
全港直選「我最喜愛年度好書」
直選特首無你份,但直選「我最喜愛年度好書」就有可能,「第四屆香港書獎」由即日至6月1日前,大家都可以進行投票,直選心頭好書。投票選中年度好書便有機會獲得$100書券獎品,名額20個。投票網址﹕www.rthk.hk/culture/4thbookprize,結果將於6月24日公佈。去年的年度好書——朱自清的《背影》繪本,僅需352票呢!
八十後睇咩書?
藝術家黃衍仁﹕「我不是個一定要睇書的人,我這幾年睇得最多的是靈性上的書,我雖然參加社運,但我不大看政治和理論書,我去年睇得最開心的書,是香港詩人飲江的詩集《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公關Vivien:「近日拿着鄧小宇的《穿Kenzo的女人》作伴,也睇遊記、讀散文,例如陶傑、古德明、蔡瀾……香港書獎沒聽過呢,十本好書就知道,你這樣問我喜歡讀甚麼書,實令我慚愧,近兩年都唔多睇書,我會讀多啲書啦!」
書店小廚陳達燊﹕「我愛睇書,會留意書獎,但不會因書獎而買書,我有自己的喜好,我愛看做麪包、烹飪的書、人類學、科普、某些作者的小說、也愛看陳雲,現在更注重農業和生態的書。」
22大好書單:
(排名不分先後;括弧內為作者名字)
‧《八十後運動─香港新青年革命》(林匡正)
‧《人生方圓》(李焯芬、陳萬雄)
‧《不在香港的日子》(鄭仰平)
‧《中國文化史通釋》(余英時)
‧《百年之家》(路易斯J.PatrickLewis)
‧《我的家在紫禁城》(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
‧《物種源始.貝貝重生之學習年代(上篇)》(董啟章)
‧《城門開》(北島)
‧《張愛玲私語錄》(張愛玲、宋淇、宋鄺文美)
‧《親密距離》(潘國靈)
‧《縫身》(韓麗珠)
‧《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盧瑋鑾、熊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