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將於今、明兩日於華盛頓舉行。有經濟師建議中國應爭取美國開放敏感性行業如能源、高科技行業;亞洲協會呼籲美國使出「以退為進」策略,對中國投資持開放態度,爭取中國未來在境外的投資機會。
記者:周燕芬
亞洲協會聯同KissingerInstitute和WoodrowWilson國際中心上周發表報告指,若美國政府不加以阻撓,數以百億美元計的中國投資將於未來10年湧入美國,為美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報告估計至2020年,中國企業於全球將會新投資或收購約1至2萬億美元,較目前對外投資金額2300億美元上升8倍。
10年投資額料2萬億美元
美銀美林中國經濟師陸挺亦認為,中國將肯定於未來10年,會將其3萬億美元的外滙儲備,一大部份分散作直接投資,美國對中國開放將會因此受益。德銀大中華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亦認同,中國對外投資步伐將會加快,於未來3至5年甚至超逾外商到中國投資的規模,而現時美國仍有一些敏感性行業如能源、高科技行業,因競爭者反對未容許中國企業投資,仍有待中國政府的努力爭取。
對於此次會議馬駿不抱太大期望,因為所處理的問題,需要一段長時間來解決;例如去年第二輪會議中,美方提出會認真考慮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但一年以來,可以說沒有甚麼進展。陸挺則預料,是次會議將主要聚焦於貨幣、市場(尤其放寬直接投資領域)和知識產權。
美銀:人幣年內不升逾5%
中美峯會前一個月,人民幣兌美元曾升破6.5大關,馬駿認為,政治因素只是一部份,壓抑通脹令人幣加快升值,但隨着通脹問題於下半年得以紓緩,人幣於下半年升幅亦將會放緩。陸挺亦料人幣年內不會升逾5%。
業內人士表示,在這輪對話中,美國巨額財政赤字引發的債務問題,及作為美國最大債權國的中國的儲備資產安全問題,一定是離不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