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家庭 工作 港瀛人

社會 家庭 工作 港瀛人

香港地講潮論型的人不少,但酷愛「瀛」的亦有很多。無論飲食、時裝、傳統/流行文化、娛樂,各路粉絲都大有人在。港人遊日,已說、在說、將會說的也有很多,是時候將身份對調,傾聽瀛人在港心聲。

記者:符樂
攝影:陳盛臣、林栢鈞

家庭:日本難闔家飲茶

■無論大小聚會,飯前定必「乾杯」一番。

居港日人,大多被日本公司派來港工作,來自大阪的園田勉亦如是。任職電機工程師的他,一年中約有8個月在香港,人在異鄉的日子比回國的多;年半前,他更與結交7年的香港女友拉埋天窗。他指,港日家庭的生活模式分別不大,香港最特別是周末闔家飲茶的文化。在日本,年輕人離家工作者眾,一年只有新年及盆節(類似盂蘭節)才能回鄉,家人聚少離多。日本人極重視婚姻,適婚年齡約24至28,若年屆30仍未嫁,便會將擇偶條件大大降低。婚宴場面極盛大,基本人情更由$2,000起。
10年來,園田勉早已習慣香港的生活,他更讚揚「八達通」的方便,一卡通行交通、便利店、快餐店等。而最令他生厭的,是香港人的擠逼感,「路人同樣是迎面而來,日本人會預先避開對方,但港人往往靠得很近才突然『閃』開,有時更會迎面撞上。推着嬰兒車或買餸車的人更惡劣,往往橫衝直撞,毫無秩序。」但園田勉說,「我當然愛香港,因為我老婆是香港人,哈哈!」

驚愕,通粉做早餐?

日本人每朝必在家中吃頓豐富早餐,晨早食飯飲湯絕不稀奇,卻視「通粉」為異獸。園田太太說:「有次與他在茶餐廳食早餐,他指着我的火腿通粉非常驚訝,問為何早上吃這東西。原來他們認為通粉與意粉同類,只在午飯食。」園田勉認為,港日飲食文化的分別,除了食物,更關乎進食方法。「港人愛將東西咬斷,例如麪食,會一口將麪咬斷,但我們愛一氣呵成,一啖到尾。壽司、粟米等我們常用手拿着吃,但我曾見港人用一隻筷子篤着粟米芯食,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若那是女性,會令人很失望。」
香港雖有很多壽司店,但真正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只有極少數。園田勉說:「多數港製壽司賣相雖似,但味道卻完全不同。日本壽司飯腍而甜,但港製的卻偏硬,甚至帶酸味。魚生方面,不同魚類需用不同切法,厚薄大小甚講究,從魚生上的紋理刀工,便可見師傅的造詣;香港的魚生,往往像用剪刀剪出來般。」曾聽說,港人酷愛的三文魚,其實並非日本人那杯茶。他說:「的確,日本人視三文魚為『下品』,我們或會於早飯時進食,但必定是熟食而非刺身;我們較愛吃吞拿魚,特別是吞拿魚腩。」

■吞拿魚才是日本人最常吃的壽司。

■港式吃法,飯蘸醬油。

■日式吃法,反轉壽司以魚生蘸醬油。

■亦有日本人將小量芥辣放魚生上食用。

■正宗日本芥辣,被碎成茸的山葵質地粗糙。

■嗜酒的日本人視啤酒如水。

■港式早餐通粉,竟令日本人嘖嘖稱奇。

工作:輕鬆Office

我們都說在香港打工辛苦,並羨慕外國工時短、工資高,但有日本人卻直言:「香港工作輕鬆!」來港約兩年,任日語雜誌《Concierge》香港副編集長的Kana說:「香港與日本的辦公室文化很不同,不是好與壞的分別,而是整個環境的差別。」港日工作時間同為朝9晚6,加班同樣厲害,但日本人的觀念,這9小時是工作時間,繁忙時,即使將午膳延遲甚至取消亦「好正常」。但香港,這9小時中,早餐、午膳是理所當然。「起初,我很驚訝同事在公司吃早餐,這是絕不可能發生在日本的,但久而久之,我也被同化了。嘻嘻!」Kana試過因工作關係未能午膳,同事得悉後,紛紛從抽屜取出餅乾、糖果、薯片等零食相贈,「特別是女同事,她們的抽屜都有零食,這是無法想像的!」
Kana認為香港人一般都很隨和友善,有風度的男士亦不少,「你不難發現在街上為女生提手袋的男士、辦公室內主動更換蒸餾水的男同事,同事間互相關心慰問,風氣甚佳。」凡事兩面看,Kana認為,香港的辦公室文化是輕鬆隨意的。她知道很多公司都容許員工在上班時間MSN和facebook、會議途中接電話、悠閒的衣着打扮。「這可以解作casual,但也可以是don'tcare。」

一世一份工

由於日本的傳統文化強調忠心,很多人一輩子只為一間公司效力,根本不知「跳槽」為何物,因而形成長幼有序的企業結構;他們會向前輩學習,表示強烈的尊重,並接受教誨,而辦公室的氣氛相當嚴肅,壓力亦較香港大。日本慣用電郵通訊,你不難發現列車上的人都用電話發電郵;在語言上,日文的口語、書面語,對客人、平輩、長輩,不同對象的用字措詞均有不同,Kana坦言某程度上這很麻煩。而在香港,則常以電話通訊,簡單直接,但亦很嘈吵。
這些年間,Kana最能感愛香港人的工作效率,「致電到餐廳約訪問,二話不說着我明天去,簡單、方便、快捷。在日本,他們要先通報老闆,先了解我們是甚麼雜誌,報道原因、方式及內容,時間往往花在前期而不是訪問。」

■在辦公室內facebook,在日本是絕不容許的。

■抽屜內放滿零食,是港式辦公室的指定動作,日本則不然。

■香港男生友善,替女生提袋的男士隨處可見。

社會:百變香港

平面設計師齋三重子,01年曾來港工作三年,四年前再次來港,更開設一人公司「plus2airport」。孤身一人工作,走訪港九各處,她認為香港是多元文化社會,例如在商業重地中環,區內能容納大牌檔、茶餐廳等平民食肆,這是新舊、高低的交集。齋三重子說:「香港人重成果多於過程,傾談生意的對象不一定是老闆,總監、經理也可為公司作決策;而與日本人合作,概念很重要,他們會花時間與你商討,請示老闆再決定。港人思想創新、意見多、節奏急速、轉變快。有些公司,員工流動性奇高,兩三個月便有新人上任,再過兩三年,公司也許不見了,這都是香港的特性。」老家在相馬,彼鄰仙台的她,於日本大地震後,設立「日本加油網」,製作加油貼紙及襟章,希望能為家鄉籌募善款。「港人一向具善心,但行徑急速講效率的他們,竟在星巴克義賣時,花上大半小時排隊,這真令我愕然。」
港人崇尚瀛風,這十年間,齋三重子發現港人的衣着打扮,更貼近日本。「大量日本品牌進駐香港,無論髮型還是化妝,打扮更趨新潮。與日本人一樣,有些打扮清秀亮麗,但浮誇過火的亦大有人在。」她認為港人接受能力很高,不只服裝打扮,而是日本核災。齋三重子說,明白現階段港人對日本避之則吉,但這一切都源自不了解,「莫說香港,連日本人也不願意接觸來自災區的居民,擔心受輻射影響。但我相信,假以時日,待事情明朗化,香港人會再次喜歡日本,正如我也喜歡香港一樣。」

■甚麼也要快的港人,竟花時間排隊參與義賣,令日本人感動。

■日本加油網http://gambarejapan.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