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答案,入場睇本地波的球迷最喜愛帶備甚麼電子用品?20年前,這問題的答案是收音機,20年後的今天,答案是電話,Sorry,準確點來說是攝影機,你看傑志在港會球場捧盃之後,在facebook裏的fans上載照片之多,就可見一斑,20年前的球迷固然估唔到今日的攝影機成行成市,20年後今日的球迷也自不然對當日風行的收音機相當陌生,不同年代有不同疑團。
自己第一份體記的工作,是要帶攝影機入球場影相的,那時的本地波體記,都是寫而優則影,入得場坐在龍門後的「最佳位置」,一本筆記本和一部相機就要輪流上手,根據觀察,大部份行家都是影相為主,寫notes為副,因為好相難求,黃金一刻錯過就錯過了,反而notes寫少了之後還可駁料。
當年入球場,如果體記會有一點虛榮感的話,主要就是來自手上的攝影機,球員見你影佢,會七情上面,球迷見你影佢,更是手舞足蹈。
當年自己效力的報章仿效西報用大相講故事,個人「代表作」是招重文的一腳「窩利」金球以連環圖方式刊登了,至於最能擺佔報章版面的一次,是盃賽難得出現了裸跑事件,Sorry,是男不是女的,那張裸男狂奔照片擺佔了三分一版,而圖片說明的字句就放在裸男的何B仔位置。
今天,體育版的本地波版面少了,記者們的大炮少了用武之地,反而球迷們的隨意拍卻在網上大行其道,這情景可能就是本地波的出路。相比之下,其實球迷拍的照片比行家的還難得,因為前者是興趣後者是工作,有心買票入場還要舉機狂拍,不是發燒友可不肯如此蝕底。
還記得好幾年前的歐洲國家盃,大會竟然禁止球迷帶「大機」入場,搞到保安室扣留了成千部相機放地下,今時今日沒這支歌仔唱了,一來任你拍都只是業餘水平,二來肯影大抵都算是畀面,是最佳的宣傳。這種宣傳,英超唔恨,本地波卻是求之不得。
文:ke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