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三大影壇盛事之一第64屆康城影展,於香港時間本周四(12日)凌晨揭開帷幕,大會前日發表了最後一齣競賽片,為法國導演MichelHazanavicius的黑白默片《TheArtist》,共20套電影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今屆算是星光熠熠,多齣展片不乏著名的台前幕後撐場,料紅地毯場面衣香鬢影,儘管華語片零入圍,但最大焦點應是金像影帝辛潘(SeanPenn)以兩套話題作參賽,牌面上有較大機會奪得影帝。 撰文:黃珈楠
《ThisMustBethePlace》(意大利/法國/愛爾蘭)
導演:PaoloSorrentino
《ThisMustBethePlace》講述辛潘這位有米搖滾巨星,因感苦悶而退隱都柏林,當他橫越大西洋到紐約欲與父親修補關係時,才發現自己來得太遲,經追查後得悉父親曾遭一名前納粹戰犯羞辱,肇事者已藉難民身份藏身美國,辛潘便把行程目的改為將此人揪出來。原來08年當辛潘擔任康城評審主席時,對憑《IlDivo》摘下評審團獎的PaoloSorrentino難忘不已,所以主動要求合作。
《生命樹》(TheTreeofLife)(美國)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TerrenceMalick)
曾執導《狂林戰曲》(TheThinRedLine)提名奧斯卡最佳電影的美國電影人泰倫斯馬力克,攜來《生命樹》強攻康城,其實本片早在去年已被邀請參賽,卻因遲遲未竣工才押後至今。
《生命樹》由型男畢彼特(BradPitt)和辛潘扮演一對父子,但因兩名男星的角色身處不同年代,雙方沒有任何對手戲。故事發生在50年代美國中西部,11歲的Jack從母親處認識發自心靈的看法,但父親卻教他生存於世無可避免要自私,當目睹生離死別世界不再單純,已屆中年的Jack在現世中迷失,在他想尋回沒被時間洗滌的東西時,才了解每件事情亦有珍貴一面,讓他以新的認知昂首前行,重新發掘最無私的愛。
《WeNeedToTalkAboutKevin》(英國/美國)
導演:LynneRamsay
根據03年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一對深陷感情危機的夫婦,被迫面對兒子Kevin在學校犯下的槍擊罪行,並從泰達史雲頓(TildaSwinton)飾演的母親角度出發,藉一系列寫給丈夫的懺悔信敍述兒子出生到進行校園屠殺後的始末。
《Footnote》(以色列)
導演:JosephCedar
不算多產的以色列導演JosephCedar,之前三作已揚威各大頒獎禮,07年《Beaufort》更帶來柏林最佳導演銀熊獎。《Footnote》講述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的教授兩父子,為爭奪學術大獎各出奇謀,卻成最痛苦的對抗,笑中有淚之餘更點出以色列人的家族等問題。
《一命》(日本)
導演:三池崇史
改編自瀧口康彥小說《異聞浪人記》,62年曾被拍成經典片《切腹》,當時已捧走康城評審團特別獎。現在全新翻拍版《一命》是康城史上首套真人3D競賽片,請來大師坂本龍一配樂,主角是歌舞伎紅人市川海老藏和男星瑛太,役所廣司則是他們敵人。
《朱花之月》(日本)
導演:河瀨直美
康城常客日本女導演河瀨直美,07年憑《殯之森》勇奪評審團大獎,今年以《朱花之月》重臨。河瀨今次以作家坂東真砂子的小說作藍本,講述沒受時代洗禮的奈良縣飛鳥古樸山區,一對居於當地的男女為生命感到迷惘,亦希望能完成祖父母遺願,守護山區靈魂。
《Melancholia》(丹麥/瑞典/法國/德國/意大利)
導演:拉茲馮特利雅
丹麥畸才拉茲馮特利雅(LarsVonTrier)繼兩年前《失落伊甸園》(Antichrist)後再戰康城的注目作,這部科幻小說式災難片,講述一群人如何面對地球死亡,其中「蜘蛛女」姬絲頓丹絲(KirstenDunst)與《失》片康城影后莎樂姬絲寶(CharlotteGainsbourg)飾演姊妹,因外星球體撞向地球令關係改變。導演已事先張揚電影不會有好結局。
《Drive》(美國)
導演:NicolasWindingRefn
《Drive》改編自同名小說,由《有人喜歡藍》(BlueValentine)男星賴恩高斯寧(RyanGosling)執曉治積曼(HughJackman)二攤擔正,講述電影特技人賴恩除飛車技術了得外,晚上還為匪幫做司機兼線眼,直至遇到美麗鄰居嘉莉慕萊根(CareyMulligan),賴恩自告奮勇幫她的監躉老公,豈料陷入陰謀,在打劫失敗的同時更要帶嘉莉兩母子逃命。
《TheSkinILiveIn》(西班牙)
導演:艾慕杜華(PedroAlmodovar)
西班牙名導艾慕杜華先後憑《論盡我阿媽》(AllAboutMyMother)及《浮花》(Volver)拿下康城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獎項,今年再憑《TheSkinILiveIn》入圍,難怪被封成大熱。本片講述安東尼奧班達拉斯(AntonioBanderas)飾演的整容醫生,誓向強姦女兒的兇手報仇,又將妻子困在地牢逼她與陌生人性交,大走偏鋒題材或可幫艾慕杜華首摘金棕櫚大獎。
第64屆康城影展競賽單元其餘入圍片
《TheArtist》MichelHazanavicius(法國)
《LeHavre》雅基郭利斯馬基(芬蘭/法國/德國)
《Pater》阿倫卡華利亞(法國)
《Poliss》MaiwennLeBesco(法國)
《TheKidwithaBike》DardenneBrothers(比利時/法國/意大利)
《HouseofTolerance》BertrandBonello(法國)
《WeHaveaPope》NanniMoretti(意大利/法國)
《SleepingBeauty》JuliaLeigh(澳洲)
《OnceUponaTimeinAnatolia》NuriBilgeCeylan(土耳其)
《TheSource》RaduMihaileanu(法國/意大利/比利時)
《Michael》MarkusSchleinzer(奧地利)
資料來源:康城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