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美滙反彈料難持久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美滙反彈料難持久 - 潘國光

前周美滙指數像倒數般越來越接近歷史新低之際,美國財長蓋特納及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先後重申其「強美元」立場,惟儲局持續不願退市的態度,跟之前多名「鷹派」官員的強硬言論呈現矛盾,令市場質疑美國壓抑通脹的決心,進一步打擊美滙前景。
雖說弱美元確實有助紓緩美國的債務危機,但滙價急跌也不是政府所樂見,因此,滙市及商品市場在過去一周上演了一幕驚心動魄的干預美滙行動。由於外滙市場成交量十分龐大,要成功干預滙價並不容易,反而先透過高槓桿、投機味重,以及對市值較細的商品市場採取行動,勝算較大。
有關當局看準近期升勢驚人的白銀期貨市場,兩星期內連續4次調高保證金,迫使短線投機者離場,部份受驚的投資者也被迫平掉手上其他以槓桿操作的商品期貨合約,觸發整體商品市場及商品貨幣齊跌。此外,歐洲央行上周議息後突然變調為「鴿派」,也製造多一個原因把美滙推升。
筆者認為,之前美滙在「技術因素」層面上可能出現「超賣」,但在「基本因素」層面上則仍然被過度「超買」,因為多年來各國累積了大量的美元儲備,如今卻成為大包袱,紛紛急於為分散儲備謀出路。墨西哥央行今年首季就買入超過93噸黃金;單是3月份,俄羅斯和泰國亦分別增持了18.8噸和9.3噸的黃金,明顯是對美元投下不信任票。

商品恐慌拋售 候低吸

上周白宮向國會提出,要把國債上限提高2萬億美元,若然成事,並以此步伐推算,預期未來國會每隔一年便至少重新討論提高發債上限一次;於2015年之前,單是聯邦政府的負債就超過20萬億美元,若把欠供社會保障的款項也計算在內,則直逼100萬億美元,難怪美國需要「弱美元」政策來減輕債務負擔及提振經濟。
技術上,上調期貨市場的保證金,的確可在短期內把部份炒家驅逐離場,但真正有需要分散外滙儲備風險的大戶,絕大部份是不會利用槓桿操作,而是全數以現金作實貨交收。
因此,是次商品及外幣市場出現的恐慌套現潮,無疑為長期需要分段買入實貨的大戶提供了一個合時的折扣優惠。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