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報告 競爭力全國第一 幸福感指數排榜末經濟成果享不到港人很不幸福

社科院報告 競爭力全國第一 幸福感指數排榜末
經濟成果享不到港人很不幸福

【本報訊】我們第一,但我們並不幸福。中國社會科學院公佈的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蟬聯一哥地位,不過已逐漸被內地城市追近。在科學技術項目上,香港十大不入;幸福感評分,香港更遠遠落後。學者及社會工作者認為,財富不均,大眾享受不到經濟成果是港人「不幸」的由來。
記者:蔡元貴

昨日公佈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揭示了香港空有經濟成就、人民失落的悲歌。中國社科院比較了兩岸四地294個城市的各方面競爭力,其中「幸福感」指數,香港排第271,比2009年排名下跌73位,反而首都北京卻能躋身十大。幸福感指數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石家莊、臨沂、揚州、承德、濱州、萊蕪、鶴壁、包頭、北京、新竹。

學者:為港府敲響警號

社科院指出,中國城市居民的幸福感程度隨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兩者並非直線關係,在一定階段出現了下降或者不再敏感。一些發達城市的幸福感程度不符合其發達程度,如香港、上海、台北等,這說明中國城市開始呈現發達程度與幸福感的背離現象。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認為,香港人幸福感偏低是由於近年經濟發展速度減慢,每年加薪幅度有限,不像內地城市打工仔可以年年加薪一成以上,所以相對上不及內地人開心:「人嘅感覺點解開心呢?梗係喺財富收入上處於一個上升軌道時咪開心囉。」
把收入與幸福掛鈎,政治社會學者不敢苟同。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員鍾樂偉指出,香港經濟發展持續增長,但政府偏頗大財團,本地收入上升,但大眾無法真正享受成果,才是港人不能感受幸福的原因。他並指出,香港在其他方面表現乏善足陳,包括城市與自然保育、空氣質素等,都是導致港人不滿現狀的因素。

用六項指標計算幸福感

鍾樂偉說,此報告已為港府敲響警號,港人深層次矛盾正在激化。社區組織幹事主任何喜華亦指出,無論基層與中產,這幾年同樣面對住屋問題,基層冇錢買樓,中產就要把大部份收入貢獻地產商:「香港人面對好多生活困擾,住屋、教育、醫療,睇唔到解決嘅機會,一個人睇唔到願景就自然唔開心。」
報告以六項指標計算幸福感,包括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信心、居住狀況、環境衞生狀況、交通狀況、社會醫療保健條件、就業狀況。

港人重視物質
李小姐 香港人
「可能內地人生活純樸,容易滿足,如果香港人唔好咁重視物質享受,我諗都會好幸福。」

內地人要求簡單
夏小姐 東莞人
「我生活冇乜憂慮,只要求自己每日完成工作,其實我都唔覺香港好差,可能係內地人要求較簡單。」

整體而言,中國人對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信心評分最高,對就業狀況給分最低。
報告僅供參考,信不信由你。在昨日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司長陳文玲質疑報告是否可信:「你們能夠把幸福感的競爭力排出來,很了不起,但我覺得排的不一定準確。比如說排在第一位的,石家莊,我是石家莊人,我覺得石家莊人民普遍沒有感覺那麼幸福。老百姓對石家莊的無論是環境,還是生活水準或者是經濟發展、官員的滿意度也好,每次回石家莊都能聽到抱怨,還沒有洋溢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