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個地方,招待的人都會很熱衷地,熱衷得太快地問一個問題:你對我們這裏有什麼印象?
對於從來沒去過的地方,從機場或是高鐵直抵飯店,放下了行李就坐車往活動場地,即使沿途以觀察家自居,又能有甚麼值得一談的印象?難道說,有留意到很多工地,樓盤的名稱起得比香港的有詩意,所以呢,就覺得這是個很有詩意的城市。途中若是經過一個專賣衞浴用品的地段,就妄言你們很重視浴室生活?
其實,要回答這類問題,最想說的是,對你們這個城市的印象,主要還是來自我們這邊媒體的報導,還有你們的電影電視劇流行曲建立起來的一股味道。這股味,可能比當地美食的味道更真實更有意思,卻依然是一種成見。
看新聞,一直在追看當地某一宗新聞,自以為已經活在那個城市的脈搏中,可真正踏足那裏,如果走在街上,哪裏聽到甚麼新聞。
一路被招待着,反而感到與市況絕緣,被介紹的特色食店特色建築物特色小巷弄,都因為是特色而非本色。所以,有朋自遠方來港,說逛過海洋公園看過維港夜景吃過茶餐廳,也從不逼迫他們從口中吐出個香港印象。
無論是公務之旅吃喝玩樂行,無論是遊學團或是原居民,各人有各人特愛關注的部份,意圖說那城市的印象,也不過像瞎子摸象。從時事新聞從旅遊書從學術論文從當地不同族群的人口中從自己有限視野的眼中去摸去看,也不知道哪一種途徑得來的印象更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