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CEO一席話》渣打馬拉松已成為香港地標盛事,但馬拉松以跑贏自己而非「砌底」對手為主的精神,對於在巴塞爾新資本協定下,汰弱留強更形激烈的銀行業,尤其股價低沉的國際銀行來說,似乎是烏托邦。不過,渣打銀行(香港)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丕正認為,營運銀行就似跑馬拉松。
記者︰劉美儀
洪丕正表示,銀行管理層若只顧短期「交數」,或為驅動股價波幅以滿足非長線投資者的炒作需要,而鼓吹過度密集的業績公佈,可能會造成短視的弊病,「季度不季度(公佈業績),並非股價上落的關鍵」,重要是管理層是否恰當引導市場,消化公司訊息及策略。
季績非股價上落關鍵
過去大力反對季度公佈業績的滙控(005),下周一將首次披露第一季盈利數據,像美資行般,終邁向季度公佈之路。同樣在港英兩地上市的渣打集團(2888),則維持半年度公佈。
洪丕正接受訪問時,不願評論同業的做法,只審慎地表示渣打會遵守市場規則,因應市況變化考慮,但強調企業若太密集公佈業績,容易造成管治方針,並且會流於短視,股東要衡量箇中得失。他認為,若銀行公佈業績前,作出足夠及適當的指引,管理市場的預期,理論上派成績單之後,股價不應有太大波動,「無論升跌都可能反映溝通不足」。
作為銀行舵手,他笑說︰「近10年來,CEO嘅tenor(任期)短咗」,降至平均約4年或以下,像球會領隊般,輸掉賽事便要「起身」,管理層在有限「壽命」內,追求「交一兩年數」,或實現於最短時間獲取最大利潤,擔子更形沉重。
冀為股東客戶員工增值
一些只看短期回報的較激進股東對股價的要求,亦難免給予管理層更多「負面壓力」,惟他相信,行政總裁不等於單純一具「賺錢機器」,企業亦「唔係每分鐘都要賺盡最後一分一毫」,銀行主帥的角色,乃全方位為股東、客戶、員工增值,並非只爭朝夕,要追求持續增長,世界不能「只用figure(數據)衡量一個人的好壞成敗」。他亦期望上市公司能注入更多家庭企業信念,重視質素及個人價值,否則銀行便成為純粹的「炒房」。
對於視競爭如吃飯的銀行業,是否有欠實際?洪丕正搖頭否認,強調自己屬「高球而非網球類(golfthantennis)競爭者」,後者要「撼贏」對手,但前者揮桿入洞,超越自己一樣可以取勝。若贏了自己但仍輸人「一條街」,又該如何?隨緣?他指這代表「你不適合這份工作(Youdon'tservethejob),質素不合格,要另謀高就。
隨着國際監管機構對資本及流動性要求增加,他坦言,銀行股對投資者的吸引力降低,銀行若再向市場吸納股本,投資者會要求更高回報,或改善營運效率增強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