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審制度費時增成本教科書價貴 元凶是教育局

送審制度費時增成本
教科書價貴 元凶是教育局

【本報訊】教育局強迫書商分拆定價,以為可令教科書價下降,其實,政府審批教科書制度繁複,也間接推高開發成本,一旦未符要求即「殺書」,書商只有將損失攤分至其他教科書,造成書價一直高企。兩大教科書商會指出,有56套新中教科書不獲批,業界推斷開發成本涉及5億元,最後也要由家長「填數」,有書商和學者指撤銷送審制度,有助降低書價。
記者:倪清江、袁慧妍

一本教科書成本最貴是開發成本,至少達數百萬元,新高中主科每套開發時間約需兩年,成本需約1,500萬元,佔書價三至四成。書商以定價八折批發給書店,然後以定價九折賣給學生;書商最終在扣除印刷、作者版稅和開發成本後,毛利約有一成。

被殺書成本約5.6億

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林本利出版一套新高中經濟科教科書,全套中英文版和補充資料共14本,加上教師用書和其他教材,花三年才完成出版。其間書商每年支出約300萬元,聘用五、六名編輯和逾十名製作人員,「(書商)呢幾年一毫子收入都冇,我都係要等賣書先至收到版稅」,出書後也要聘編輯更新書本資料。
林本利表示,目前市場上新高中經濟科教科書共有六套,據他所知有一套無學校使用,「(嗰套)真係輸到喊」。他指由於高中學生減少,學生在中五又退修,書商能否在五、六年內回本成疑。
但為何一套書需兩、三年才完成?林本利表示,以他所寫的教科書為例,教育局一度彈回要求修改,如他對publicgoods(公共財產)的界定不獲教育局接受,最後也只好屈從教育局指引,「惟有喺教師用書提老師,話咁講唔正確」。
新高中09/10學年起推行,中英文教出版事業協會和香港教育出版商會曾指出,200多套送審的新高中教科書,有56套不獲批,令投資化為烏有。以一套成本1,000萬元推算,書商這仗輸了5.6億元。

林本利所編寫的高中經濟學教學書,多次被教育局要求修訂,開發成本約1,000萬元。

加獲批書價彌補成本

導師出版社社長石國基表示,書商惟有提高其他教科書售價來彌補不獲批的成本,即間接轉嫁至家長,「所以有時啲舊(版次)書都要加價」。
不過,教育局指出,近六個學年只有45套新書被「殺書」,原因是內容描述不準確、語文運用欠佳或「翻抄」舊書,數目與商會所指不同。
目前每科只有三數套可供學校選擇,被指出現寡頭壟斷局面。林本利直指應取消送審制度,才可降低出書風險和入行門檻,增加競爭來推低書價。精工出版社總經理冼國忠指若不用送審,每套書可節省半年時間,他相信教師有能力選擇合適教科書。

一本100元教科書成本攤分

扣除項目:給學生折購 金額:$10
扣除項目:書店盈利 金額:$10
扣除項目:作者版稅 金額:$10
扣除項目:印刷費(印量越多越低) 金額:$10至$30
扣除項目:收回開發成本(包括教材) 金額:$30至$40
扣除項目:書商盈餘 金額:$10至$20
資料來源:林本利及書商

新高中每套教科書開發成本

類別:編輯人手 主科:10至15人 選修科:5人
類別:製作人手 主科:10人 選修科:3人
類別:資訊人手 主科:5人 選修科:2人
類別:總計 主科:25至30人 選修科:10人
類別:平均月薪 主科:2萬元 選修科:2萬元
類別:製作時間 主科:24個月 選修科:24個月
總成本 主科:1,440萬元 選修科:480萬元
註:不包括作者版稅和推銷開支
資料來源:導師出版社社長石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