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成青少年有抑鬱症少女手到上膊頭

逾三成青少年有抑鬱症
少女手到上膊頭

【本報訊】社會、家庭加上學業困擾,壓力逼得年輕一輩容易出現情緒問題。有調查發現,受訪的逾千名12至25歲年輕人中,32.5%有抑鬱症狀,當中逾半數更有自殺或自殘傾向;有患抑鬱症的初中女生手,由手腕至膊頭,有人吞刀片自殘,也有人暴食至癡肥並變成購物狂,以死相逼家人讓她月花5,000元購物。

再生會09年開始一項調查,訪問本港1,120名無情緒病病史的12至25歲青少年,發現有32.5%受訪者出現抑鬱症狀,與全港整體人口中8.3%有抑鬱症狀比較,高出近四倍;以本港25歲以下人口為180多萬推算,全港約有58萬中、小學生有抑鬱症狀。倘將年齡細分,12至14歲的受訪者中有33.7%出現抑鬱症狀,比15至25歲組別高。

醫生陳國棟指,曾有抑鬱症少女以死逼家人為她付款購物。黃建通攝

半成有自殺或自殘念頭

在有抑鬱症狀的受訪者中,51.9%有自殺或自殘念頭;當中12至14歲有相關念頭的,佔此年齡組別57%,15至25歲的比例則佔46.7%。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認為,現代青少年常視自己為「受害者」,當被人責怪或排擠,他們會將責任全怪到別人身上,並將這種不滿情緒透過行為表達,包括自殘。
再生會主席黃至生醫生指,近年社會常將青年人標籤,如將80後歸類為激進分子,擔心這種標籤也會添加年輕人壓力,誘發情緒問題。
黃舉例,曾有少女12歲起因學業壓力患上抑鬱經常手,家長及老師誤以為她只是反叛,予以責備,結果手變成每日習慣,初中時該少女的痕由手腕蔓延至肩膀,猶如穿上橫紋衫,其後傷口更發炎。
陳國棟也曾遇一名18歲女病人,因不適應留學生活,返港後誤交損友,吸毒之餘更吞刀片自殘;另一名16歲女病人自小缺乏家人關愛,暴食至癡肥,自我形象低落,冀用物質挽回自信,故變成購物狂,一年換五次手機,月花5,000元購物,家人拒絕付款她便以死相逼。
陳說,對原先喜愛做的事失去興趣,以及情緒低落,均是抑鬱症的核心病徵,倘同時有失眠及胃口差等,便應及早求醫;抑鬱症容易復發,病人切勿自行停藥。

抑鬱症症狀

1.情緒低落
2.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包括原來喜愛做的事
3.失眠
4.胃口差
5.思想及反應遲緩
6.疲倦乏力
7.思想負面,自卑自責
8.有傷害自己念頭
註:1及2項為核心症狀,倘同時出現第3至8項中半數或以上症狀,應及早求醫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