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每年有1.8萬人因心臟衰竭入院,半數人三年內死亡。中文大學醫學院為38名病人安裝可體外充電的「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透過電流刺激心臟泵血,改善心室肥大和增加血流量,死亡率降低至三分一。中大又為頸動脈栓塞病人進行類似心臟通波仔手術,減低他們中風風險。
記者:倪清江
鍾先生(61歲)08年底,在路上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入院診治發現已是心衰竭末期,他昨在中大發佈會上形容「當時心大到撐住個肺」,此後半年內每周都入院注射強心針,才可延續生命。
中大心臟科主管余卓文09年中,為鍾先生植入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方法是將調節器繫於體內肋骨上,兩條導聯線連接右心室,另有一條連接右心房。每隔4小時48分,調節器輸出電流訊號1小時,以增加心肌收縮力,每日五次,功能與心臟起搏器不同。
鍾先生憶述手術翌日恍如重生,「即刻舒服咗,唔使再怕唞唔到氣」。25萬元手術費須自費,病人每周可在家中將充電器掛近調節器位置,進行兩小時無線充電,調節器可用逾10年,毋須定期開刀換電。
中大過去六年為38人安裝該調節器,患者左心室體積縮小10%、心臟輸出血流量由分鐘2.9升增至3.3升。雖然當中12人已死亡,另2人因傷口感染而除去調節器,死亡率約三成。余卓文強調,一般心衰竭病人在確診一年內,有兩成半會死亡,三年死亡率高達五成。
頸動脈狹窄加血管支架
此外,中大醫學院由06年開始,研究為頸動脈狹窄病人進行血管支架成形術治療,已有215人參加。術後30日的中風和死亡率為1.86%,低於國際水平的6%,頸動脈狹窄率均降至20%以下。手術猶如心臟通波仔手術,適合無法以外科手術治療頸動脈狹窄的病人,如電療令血管纖維化或曾做過頸部手術等人士。
曾患鼻咽癌的李先生,因電療後遺症令頸動脈收窄八至九成,腦部缺血而令他經常暈眩。進行三次血管支架成形,術後症狀已有改善,並減低中風威脅。該學系腦神經科副教授梁慧康指,手術費用為3萬元,急症或部份嚴重病患者毋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