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04年時只有17歲的王楚夷,會考後順利於原校升讀預科,卻發現自己經常感到焦慮並且失眠,在學校社工建議下,楚夷向家庭醫生求醫,再被轉介至醫管局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結果確診患有抑鬱症。
楚夷說,當時老師對患上抑鬱症的她較為袒護,同學卻不了解,「身體疾病就睇得到,但精神疾病係睇唔到」,結果被視為「博同情」;病情惡化下,楚夷須入院治療,情況一度好轉,但又因家人離世,引致抑鬱症復發,最後要放棄讀預科。
經治療後楚夷現已康復,並曾任職政府工,現正覓尋新工作。回想患病經歷,楚夷認為積極求醫和服藥很重要,她指在醫院時曾有同房病友,因自行停藥,令病情不斷轉差。
除治療外,再生會主席黃至生認為社區支援同樣重要,以該會為例,有提供免費評估服務,個人情緒健康受困者可致電23826963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