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中的白骨 - 林夕

電視新聞中的白骨 - 林夕

台灣有一間爆竹廠爆炸,殃及一部路過的汽車,司機不幸遇難身亡。
以上,大概是香港電子媒體報導類似新聞慣用的語氣吧。在台灣看電視報這則新聞,可繪形繪色得多了。屏幕下打着紅色超大字:「煙火爆竹大爆炸,路過司機慘成白骨,家人哭斷腸,陰陽兩相隔!」沒錯,最後是感歎號,字體還圍了邊,以加強效果。
字幕以一種感歎調說書式的筆法,讓一宗慘劇描繪得更悲慘。以為只有字幕模仿報章標題聳人的風格嗎,報幕的聲音來了,依然一字一淚的把字幕唸出來,加上事件的前因後果,就更像在講故事了。詭異在於報導員的語速要比香港的快很多很多,斷腸、白骨、陰陽一口氣串成一首類近杜甫寫的詩,因為快,語氣介乎於緊張、激動、亢奮之間,其實,是不好意思說那是興奮。急不及待地吐出一堆悲憫之辭,是怎麼樣的一種情緒呢?實在聽不下去,也實在好奇,於是轉台,沒想到其他新聞台都約定似的,咬定白骨二字不鬆口。
這樣白骨來白骨去,旁觀者往畫面聯想,會聽得毛骨聳然,往「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文學世界想,又可會聽出一番壯烈情懷。死者家屬朋友聽到故人成白骨,會更傷感,還是為了白骨的修辭味,反而跟現實隔了一層,會比較釋然呢?新聞的筆鋒語鋒常帶感情,又是甚麼用意呢?台灣時事新聞報得像娛樂快訊一樣,又是怎樣形成的一種文化呢?
在屏幕下接觸到的台灣朋友,大多語調溫柔輕慢,一打開電視卻是一輪急口令。有台灣人說台灣只剩下情緒,失去了理性的空間,香港也會變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