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論中國:人權對話 北京主打的一張牌 - 李平

盡論中國:人權對話 北京主打的一張牌 - 李平

第16輪中美人權對話今日起在北京舉行。儘管美方會前發表的聲明殊為高調,指將討論「最近的強迫失蹤、法外拘押、逮捕和判罪等負面趨勢」,相信美方將提出艾未未、冉雲飛等近期被拘押的維權人士問題,但無論從過往的對話紀錄及近期中美雙方的交鋒來看,期望艾未未等人在對話之後獲釋,並不現實。

整肅知識分子為累積籌碼

中美人權對話始於1990年,迄今已歷時21年。從美方來說,期望經由這一途徑增進雙方接觸、推動中國改善人權;對中方來說,則只是多了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多了一張牌而已,當年同意開設對話,就是急於打破六四屠殺後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圍堵。
2004年,由於美國堅持在聯合國人權會議上繼續提案審議中國人權紀錄,北京一怒之下宣佈中止人權對話。至2008年,北京為營造奧運會的氣氛才同意恢復對話。2010年的人權對話原定於2月底之前舉行,並寫入奧巴馬訪華時的《中美聯合聲明》,但北京後來又以美國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喇嘛等為由,宣佈押後對話,在上海世博開幕後又同意舉行對話。
北京既然將人權對話作為中美關係的一張牌來打,自然也要為出這張牌創造條件,包括每次對話前夕,都會加強對異見人士、維權人士的監控甚至拘捕。北京近期大舉整肅知識分子、拘捕艾未未等維權人士,不只是為了累積對話的籌碼,主要還在於阻遏茉莉花革命在中國的爆發。而美方聲明之尖銳,被《紐約時報》形容為「高度不尋常(highlyunusual)」,顯示華府對中國的人權狀況越來越不滿。

恐干涉司法主權難有成果

前15次的中美人權對話,雖有助增進相互了解,但既未能就促進中國人權改善的方式達成共識,更未能促成北京釋放異見人士,只不過停留在各說各話的階段,美方如果今次想促成中方釋放艾未未等人,恐怕只會招致干涉中國司法獨立、司法主權的回應,難有成果可言。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