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懷孕35周時誕下我們的「小公主」沛沂,BB剛出世時體重只有1.5公斤,加上先天有部份器官發育不健全,要在聯合醫院初生嬰兒深切治療部留醫。在這個病房內,住了10個和沛沂一樣因不足月出世身體相當脆弱的嬰兒,情況轉好轉到特別護理病房等待出院的新生兒也有30多個,嬰兒喊聲此起彼落,猶如一支「交響樂團」。
初生嬰兒深切治療病房容許我和太太經常陪伴在沛沂身邊,我們也因此可親眼看到護士們日常工作有多忙碌。為應付病房內這支「嬰兒交響樂團」,我見護士們那邊廂才安慰完一個嬰兒讓他入睡,這邊廂又要為另一個正因為肚餓而哭的寶寶餵奶。
留院嬰兒的父母都習慣叫這裏的護士做「契媽」,因為每當我們不在時,BB的一切便需要他們負責照顧。在沛沂留醫期間,我們都不忍看到這些「契媽」忙得團團轉,連休息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甚至連飲水都不敢,有時寧願自己請假,本着「幫得幾多得幾多」的心態,與太太盡量抽時間到醫院親自照顧女兒,順便為將來帶女兒回家照顧預習。
「這份工作不易做」
這份工作絕不易做。除了餵奶,我們還要替沛沂量體溫和磅尿片重量,紀錄低她大小二便的情況。不過,我們寧願多費時間照顧自己的女兒,以方便護士們有更多時間和人手,照顧與沛沂同房、但情況更差的孩子。
護士們也要抽時間照顧我們這些家長。正如這個病房的護士主管馬姑娘說,家長連嬰兒每日飲了多少奶,或者有沒有嘔奶等等,都想知道;有時我自己也有些問題想問護士,但看到他們如此忙碌,也不好意思開口。
留醫至今三個多月,沛沂體重已有大約四公斤,轉到初生嬰兒的特別護理病房留醫,出院在望,作為父親的我也稍為鬆一口氣。
護士協會的調查反映,跟我一樣有家人留醫或身為病人的7,000多名受訪市民中,有九成五人仍憂慮公立醫院內沒有足夠護士照顧病人。
要解決這個存在多年的護士人手危機,沛沂的父親陳先生認為,應提升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薪酬至私營醫療市場水平,以免再有私家醫院可用高薪挖角,加重留在公立醫院的護士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