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際油價連連上漲,惟發改委為免激化通脹,今年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幅度均低於國際油價,令煉油企業叫苦連天。中石化(386)母公司中石化集團董事長傅成玉坦言,集團煉油每桶虧損20美元,要求中央調高成品油價。以中石化去年按月進口1375萬噸原油計算,每月虧損便達152億港元。若今年全年油價維持110美元水平,全年虧損更可高達1824億港元。 記者:陳韻妍
惟分析員認為,中石化勘探及生產、化工等業務應可填補煉油的虧損,但首季純利恐較去年同期遜色。
成品油調價不到位,不僅損害中石化的盈利能力,亦令內地爆發油荒的可能性大增。傅成玉指,民營煉油企業的煉油能力佔內地總產能25%,倘不提高成品油價,民營油企便會停產,屆時就算國營油企全力生產也填補不了市場空缺,就會鬧油荒。中石化為保證內地成品油供應,日前已暫停成品油出口,同時加大煉廠裝置負荷率。
傅成玉表示,現時國際油價每桶約110美元,而發改委最近調整的成品油價格相當於每桶90美元,故集團每煉一桶原油便要虧損20美元,而中石化80%原油需要進口,但作為央企,中石化必須保持原油供應,煉油虧損的金額可從化工、油田等其他板塊中爭取回來,「必須從其他地方努力的去增產節約、挖潛增效」。
去年中石化加工原料油2.11億噸,其中進口1.65億噸,平均每月進口原油1375萬噸,以1噸相等於7.1桶計算,若按傅成玉所言煉油每桶虧損20美元,中石化每月便虧損19.5億美元。
首季盈利料倒退
未來資產管理亞洲區能源分析師關榮樂表示,在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環境下,中石化首季煉油業務料出現約150億元(人民幣.下同)虧損,惟勘探及生產業務利潤可望在油價上漲帶動下增長10%,加上化工及其他業務龐大利潤,預計中石化首季仍可錄得盈利,惟相信首季業務較市場預期遜色,甚至低於150億元,意味較去年同期157.68億元為低。
事實上,國際油價自去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攀升,中石化下半年盈利亦出現按季下跌,去年第四季盈利便按季倒退27%至143.16億元,難怪中石化副董事長王天普上月便強調,公司要加強上游勘探業務的力度。以史為鑑,08年國際油價暴漲,當年中石化煉油業務便虧損114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