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護士照顧24病人

一護士照顧24病人

【本報訊】護士人手流失問題已到臨界點,調查發現護士的工作壓力爆煲,早、午和通宵更護士與病人比例持續惡化,通宵更情況最嚴峻,現時每名護士要照顧22至24名病人,與國際標準1比16至18相差甚遠。最高10分的壓力指數中,受訪護士平均達9分;工作滿足指數卻僅得3分。有護士主管認為,惟有增加培訓護士,才可解決人手短缺問題。
護士協會於今年2月至本月共訪問3,521名護士,受訪者認為工作量最大及壓力最高的五個專科,順序為急症內科、深切治療部、兒科、外科及產科。以10分為滿分,受訪護士的壓力指數平均為9分,工作滿足指數卻只獲3分。

半數前線空缺無填補

按國際標準,早更和午更每名護士最多可照顧4至6名病人,通宵更比例則是1比16至18人。然而,護協調查發現,每一更的護士與病人比例由09年至今一直惡化,並遠超於標準,以今年為例,早更每名護士需照顧12至14名病人,通宵更甚至是一護士負責22至24名病人。
護協又發現,97%受訪護士指過去半年來,半數的前線空缺無填補,管理層空缺無被填補的則有74%。護協主席李國麟狠批醫管局無視護士流失情況,令前線陷入水深火熱。他向醫管局提出10大建議,包括重設護士職系的跳薪點、立即填補300個資深護士空缺,及確立每更護士比例和臨床督導比例等。
兒科是上述調查發現的其中一個重災區。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部門運作經理馬寶琼指,病房內不少護士為應付大量工作,寧願犧牲自己,「藥一定要準時派,惟有遲半個鐘食飯……寧願飲少啲水,去少幾次廁所」。馬認為,只有增加培訓護士數目才可解決現時的人手危機。醫管局回應時指,十分關注前線護士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會研究護協的調查內容並考慮各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