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醫護人手流失嚴重,不少醫學界團體批評當局政策失誤令人手短缺,間接影響服務質素。前線醫生聯盟發言人羅智峰昨日批評,公立醫院人手短缺令醫生變成「醫病機器」,即使工作了20年的醫生仍常要「直踩」逾20小時。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則指,即使明年開始增加醫學院收生人數,若工作情況無改善仍無助解決問題。
聯網總監高薪勝特首
《城市論壇》昨日討論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工作壓力及流失問題。羅智峰稱,公立醫院人手短缺令醫生變成「醫病機器」,即使是年屆三、四十歲的醫生,仍然要連續工作逾20小時;門診醫生只有三至四分鐘診症時間,向病人解釋清楚病情的時間也不夠。他認為當局應為醫護界制訂標準工時挽留人手,但不認同從海外聘請醫護人手,因為這些「外援」不了解本港情況,也沒有人可和他們分享本地工作經驗。
醫學會會長蔡堅稱,現時醫院管理局一名聯網總監的年薪加花紅較特首的薪酬還要高,但前線醫護人員的待遇卻不比私營市場,「醫管局對醫生護士唔好,佢哋要走係天公地道」。他又解釋,現時並非本港醫護人手不足,而是公私營市場的醫護人員比例失衡。
立法會議員兼香港護士協會主席李國麟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每名護士需照顧十多名病人,認為當局聘請新人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流失有經驗的護士才是最大問題,若情況持續公營醫療體系會很快崩潰。
護士:病人都知我哋苦
有出席論壇、在公院服務10年的資深護士則指,過往一名護士約服務四名病人,但現時要應付十多名病人,她說:「十個煲得六個蓋,連病人都知我哋辛苦唔敢㩒掣叫我哋,我哋仲可以點做落去?」她又不諱言,私院提供更好的薪酬福利和工作環境,「公院點留住啲人」?
此外,立法會醫學界代表梁家騮在香港電台節目《給香港的信》表示,現時有五成專科醫生在公立醫院工作,卻要服務全港九成病人,餘下私人執業的專科醫生卻為全港一成病人提供服務,顯示私人市場醫生人手過剩。他認為工時過長及待遇問題是令公院大量流失人手關鍵,即使明年開始增加醫學院收生人數至420人,若工作情況無改善,始終無法解決醫護人員流失及短缺問題。